神奇太行
九仙女湖全貌
皇城相府
司徒小镇打铁花
徒步大会
《再回相府》实景剧
析城山
蟒河景区—群猴望瀑
201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晋城旅游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主线,突出全域规划布局、大项目建设实施、“旅游+”产业融合、品牌营销创新等工作重点,积极提升全域旅游环境,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亮点。晋城市2018年1至10月份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258.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97%,实现旅游总收入489.8亿元,同比增长25.82%。晋城旅游发展迈向“优”时代。
年初,晋城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七项事关全局的,必须在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工作中,全域旅游工作占据重要一席。看准的事就办,定下的事就干。晋城旅游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加压奋进,精心做好全域旅游这篇大文章。一年来,晋城市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市文化旅游产业体制机制有效创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域旅游新格局正在形成。
物华天宝,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人说山西好风光,最美风光数太行。八百里太行奇山秀水、天下独绝,其精华部分,密集于山西晋城。这里历史底蕴深沉厚重,人文自然交相辉映,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有:
太行山水。晋城独特的地理造就了雄奇险秀的表里山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行风光。可以说,八百里太行,最雄奇秀美的风光集聚于晋城,代表性的景区有王莽岭、珏山、蟒河、历山、李寨、山里泉等。
神话故乡。晋城历史悠久,积淀厚重,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女娲氏、神农氏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炎帝、舜帝、汤帝在晋城地区活动的遗迹遗址分别达数十处,在全国十分罕见,因而晋城被文化部命名为“远古神话核心发生区”。
古建瑰宝。晋城历史文物古迹众多,而且文物遗存历史完整、数量丰富、品位高,是山西省文化遗产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三普文物点多达6767处,名列全省第一。全市现存宋金以前地面结构古建筑占全国1/3,素有“中国古建筑宝库”之称。
明清古堡。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堡群气势雄伟,形制独特,功能齐备,防御优势非常明显,是中国北方防御型堡寨聚落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也是研究传统防御型堡寨的活化石。目前,晋城范围内遗存的堡寨多达117处,其中具有整体保护开发价值的54处。其中,以沁河流域为最,有皇城相府、湘峪古堡、郭峪古城、上庄古村、窦庄古堡、郭壁古堡、柳氏民居、砥洎城等。
古战遗址。晋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市的高平市。此外,还有分布于太行山上的许多军事关隘,更是极富地方特色。古时连通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太行八陉,晋城市独占三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其中最著名的兵要首地、商旅通衢、南北咽喉——太行陉,就在晋城境内。
依托现有旅游资源,以突出特色、开发精品为原则,晋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皇城相府为代表的沁河流域古堡人文景观群、以王莽岭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山水风光景观群、以炎帝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始祖文化旅游区以及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
夯实基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全域旅游要发展,基础设施需先行。晋城市在“旅游+”融合发展上,早布局早入手,敢行敢试,快行快试,争取了工作的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交通先行形成全域旅游大交通格局。晋城市首先提出并在全省率先开工建设了“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率先开通了晋城至郑州、晋城至焦作、晋城至长治的城际公交线路,率先开行了京津冀到晋城的“晋城太行康养号”旅游专列,初步形成了“快旅慢游深体验”的全域旅游交通格局。
创新开展厕所革命,成功创造“晋城经验”。2015-2017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2018年,继续开展高标准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推广第三卫生间建设,创新厕所管理机制,探索以商养厕等新型旅游厕所管理模式。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阳城天官王府的民俗体验游、高平沟北村的亲子游、泽州南岭的采摘节、泽州石淙头的美食节,这些可休憩、可体验、可观赏、可参与的旅游形式备受游客青睐。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推进旅游标识标牌全覆盖工程,累计建设公路旅游标识标牌1000余块,实现了县道以上公路旅游标识标牌全覆盖,有效满足了自驾游、自助游等各类旅游者群体对于旅游道路标识引导功能的需求;完成全市所有A级景区和主要乡村旅游点旅游咨询服务点的全覆盖。
实施重点景区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推动太行板块核心景区发展壮大。王莽岭景区引入山西文旅集团,通过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致力于将王莽岭景区打造成全省太行旅游板块的龙头项目和标杆景区。皇城相府景区整合周边五个村的旅游资源,形成皇城片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珏山景区的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完成方案拟定。
以省级农林文旅康试点为契机,推动五大产业融合发展。晋城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市推进试点,出台了《晋城市关于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试行)》。市级安排1400万元年度扶持资金,共确定包括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林地、金融、税收、产业、文化、旅游、社会资本等16项政策,全力支持试点区五业融合改革发展。
品牌统领,打造全域旅游新标杆
以服务质量为抓手,树立全省太行旅游板块新标杆。完善监督服务体系,及时处置各类旅游投诉及违法案件。率先在全省建立市、县、企业、社会监督员“四位一体”的旅游质监体系,从源头上抓好旅游质量建设。常态化开展全市旅游质监员培训,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意识和服务水平;率先在全省开通“晋城旅游质监”微信公众平台,拓宽旅游投诉渠道,努力为广大旅游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监督服务体系,及时处置各类旅游投诉及违法案件。
以文明旅游为引导,整顿提升全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晋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探索出一条“引导+规范+监督+志愿”之路,力促全市旅游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更加文明守法,旅游发展氛围更加和谐融洽健康。
强化行业队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及能力。持续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班、导游素质提升班等各类旅游行业人才培训,不断更新从业人员知识体系和服务技能。选派优秀导游参加省级导游师资培训班和中、高级导游培训班,充实全市导游师资库,进一步提升全市导游骨干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大力开展全行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效净化行业发展环境,提升游客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
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全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皇城相府投资拍摄的电视剧《一代名相陈廷敬》在央视黄金档热播,反响热烈;与山西文旅集团耗巨资联合打造的大型实景夜游体验项目《再回相府》,以“实景演艺+体验融入”为核心,作为全国首部“明清古堡实景融入剧”,引爆国庆旅游市场。司徒小镇非遗展演节目《千年铁魂》场场爆满,业已成为晋城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启动了太行古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完成了《晋城市太行古堡群保护利用条例》的拟定,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可复制经验。精心筹备、酝酿已久的太行古堡国际论坛即将盛大开幕。
日前,在上海市举办的2018长三角文旅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家旅游》年度榜单颁奖盛典上,晋城荣登2018《中国国家旅游》“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榜单。同时,晋城市的大阳古镇荣获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受读者喜爱的古镇”称号。
举办系列节庆活动,塑造晋城文化旅游品牌。今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不断制造新闻热点,有效激活旅游市场,强势塑造晋城文化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精神纽带;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地级城市代表,积极参加了《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活动,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充分展示了“千年古韵,尽在晋城”的独特魅力,并以优异的表现登顶12月7日的《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魅力榜发布会颁奖盛典。
举办了“夏养晋城养生体验季”系列活动,为全省“夏养山西”康养品牌的打造进行了预热;举办了“动感太行”晋城康养旅游文化节,其新颖、活泼、创新的形式赢得人民日报、新华社、腾讯网等100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现场报道,仅新闻发布会和开幕盛典就在新华社要闻客户端三天点击量连续两次突破70万,创下全省之最,在太行板块的品牌打造中占得先机。
创新举办首届“晋城有礼”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面参与,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专业设计师、设计机构以及高校师生的投稿作品1368件,在作品数量、参赛人数、设计思想、艺术质量等方面都达到了大赛预期的效果,即将于12月12日举行颁奖盛典。“谁不说俺泽州好”“皇城相府嘉年华”等特色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反响热烈。晋城文化旅游品牌在一次次的节庆活动中得到升华与提高,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现象级品牌。
开展立体旅游宣传,旅游品牌知名度得到有效提升。晋城市坚持把旅游宣传与市情宣传、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晋城旅游地位和形象。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在不同受众群体的影响力,进行省内、省外多元化的旅游宣传,从报纸到网络、从电视媒体到微博微信、从机场到车站、从地铁视频到户外大屏,通过立体化全方位的广告宣传,使晋城市的旅游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今年以来,晋城市将全域旅游推介宣传营销的目标市场主要定位在了中原。全年连续推出“民俗晋城”“如画晋城”“清凉晋城”“诗意晋城”等不同主题的宣传推介活动,形成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组合拳,引爆了中原市场。“晋善·晋美·晋城”的城市旅游品牌呈发散式扩展效应。
一路耕耘一路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晋城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速度,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文化资源大市向旅游文化资源强市迈进的转变。
本报记者 崔振海 通讯员 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