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村集体和农民同步增收,农村合作金融为产业从容“造血”……
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一年来,省供销社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山西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供销社难得的发展机遇。省供销社创新运用土地托管、农民合作社建设等经验,以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为切入点,构建具有供销社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实效。
智慧农业、托管土地,夯实“产业兴旺”发展基础
生产
省供销社叫响“给农民打工”口号以来,破解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难题
“过去种十几亩地都忙不过来,现在种上百亩都觉得轻松了!”运城新绛县田间地头,纵横交错的管道把私人定制的“营养套餐”送往每一株庄稼根部,埋在地下的传感器,将各类数据实时上传。
说到种地,这里的农民再也不像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看着触摸屏,谈笑间轻松完成。
智慧农业,真正给农民带来了种田的乐趣。在深化综改过程中,省供销社整合农资、农技等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让科技种田落地生根。
往年每到小麦返青季,在外打工的兴县人柴英杰就会陷入“纠结”:继续打工,耽误农时,8亩小麦减产;请假回家,路费、误工费比土地产出多,“出力不出利”。
兴县种粮大户谢秀峰,同样苦于“没钱买农机,没人干农活,没法防虫害”的困境。他说,土地“统起来”,再用分散经营的老套路,“种一年赔两年”。
不过,今年二人气定神闲。之前,他们加入了兴县普惠小杂粮专业合作社,一解“打工荒了地,种地赔了钱”的尴尬。
其实,柴英杰、谢秀峰的“纠结”,在农村很普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但农民既不愿束缚在土地上,又想把土地牢牢掌控在手中,既不愿自己种地,又想流转的土地能随时收回,保证返乡时有完整的“退路”。怎么办?
省供销社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解决了难题。让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同时,农户作为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民主管理。这样,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社员、社员变股东,保证了农民“控地”,又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避免了土地流转中的不确定因素。
省供销社叫响“给农民打工”口号以来,在全省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保姆式”“菜单式”系列化服务,破解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难题,过去撂荒的田地如今已复垦复绿,土地规模化经营溢出效应也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目前,全省土地托管、土地服务面积1066.9万亩,村集体利用新增的耕地入股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保证了稳定的集体收入。到2022年,我省惠农服务中心将辐射全省80%的乡镇、50%的村庄,力争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600万亩,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覆盖50%的乡镇,社员达到300万以上。
互联网+特色产业,打通农产品“流通血脉”
供销
省供销社建立起一套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满足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等需要
自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依托“互联网+特色产业”,省供销社建立起一套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满足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等需要,建立起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分销式、电商化的商流、物流、品牌共同发展的模式,提升本土产品竞争力。
嘀嘀嘀……运城临猗县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万保的手机又响了,微信“网店办公群”发来了当天的网购订单,有上海的、浙江的、山东的、贵州的……
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奔涌来袭,引发生产方式、销售渠道等领域前所未有的变革。王万保的发展思路,是通过搭建电商平台,组织全村125位经纪人全力拓展电商渠道,让乡亲们的果品销到更远的地方,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当前‘大工业小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要打通这个环节,关键是要对流通渠道创新。”王万保说,互联网+经纪人的组合,把传统的多环节流通简化,生产者经配送中心可直达零售终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还带动了周边农业产业的发展。
前年年底,“王万保牌”被认证为“中国驰名商标”。得益于品牌效应,“王万保牌”苹果打进全国56座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并出口俄罗斯、印度、阿联酋等9个国家。跟着一起干的果农们也结实获益,卓逸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是临猗县人均年纯收入的2倍。
“互联网+特色产业”只是市场化的一个手段,产业才是关键。省供销社出台的《发挥独特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八项举措,其中关键一条,就是加强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壮大产业兴旺经营主体。
我省是全国供销电商重点支持的5个省份之一,通过农村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截至目前,省供销社投资1.2亿多元,带动社会投资1.89亿元,建设县级电商公司114个,村级电商网点1.2万余个,覆盖贫困村3280个,培训农村基层各类人员1.53万人。
接下来,我省将形成覆盖全省、功能完善、沟通城乡的全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物流仓储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各类物流配送车1000辆以上,规范提升、新建扩面贫困村电商网点4000个以上。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手段,打造信用型供销社
信用
省供销社将全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形成“普惠金融、资金互助、融资担保”的金融服务运作模式
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中,即使是弱小的农户,也可以依靠信用合作,规避贷款难等各种来自市场的风险。在为农服务中,省供销社通过此举破解了农民发展缺资金的难题。
在新绛县三泉镇,一提起土地托管、农资供应、卖粮存款、生产周转,乡亲们异口同声:找“珍粮”!
大家口中的“珍粮”,是拥有1200多农户、种植面积2万余亩的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珍粮”被定为我省首家“三位一体”试点单位,稳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工作。
过去,集散户收粮期间资金发生困难,常常依靠民间借贷,利息高出正常利率几倍,财务负担重。现在不一样了,“珍粮”享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扶持资金,帮社员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构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一定要坚守会员封闭、服务封闭、资金封闭的原则,不对外吸储放贷,用社员自己的钱,办社员自己的事。”理事长晁贞良通过粮食折价的办法,筹集互助金140万元,向40余户社员发放互助金120万元,“粮款不直接打给农户,而是打入种地所需的种子化肥公司,既保证粮款真正用于农业生产,也保障了资金安全。年底农民参与分红,最后的溢价又重新投入到合作社扩大再生产上,形成良性循环。”
“珍粮”的成功,是我省供销社系统发展”三位一体”的成功样本,而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则在为农户及时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成为全省典范。
“三里湾”的做法是,通过吸收贫困户政策性贷款,形成固定资产或流动资金,本息由合作社承担,按资金额每年给贫困户5%-7%。贫困户入股入社,现金300元为一股,土地按地评估入股,每亩300元-500元不等,秋后按交易量第一次分红,年终按合作社经营情况参加盈余返还。目前,合作社已吸收当地贫困农户206户,带动2300户农户,发展黑花生、黑小麦、黑谷子等黑色系列产品基地1万多亩,销售特色农产品达到780万元,为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
省供销社理事会主任狄重阳表示,省供销社将继续完善农村信用合作体系,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全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形成“普惠金融、资金互助、融资担保”的金融服务运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张婷 本报通讯员郎卫国 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