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深入开展之际,我省教育大会隆重召开,大会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对我省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的全面部署,山西教育事业由此翻开向教育强省奋力迈进的新篇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在实现“两转”并全面拓展新局面的征程中,山西教育迈出重要步伐、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等方面呈现出新气象。但必须清醒看到,教育强省的建设绝非一夕之功,不是一蹴而就。总体而言,山西仍是教育小省,底子薄、基础差、不均衡,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有限,职业教育吸引力、贡献力还需提升,高等教育缺乏“高原”且无“高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还需持续加强。所以,我们必须统筹谋划,全力施为,推动全省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
教育者,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我省教育大会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部署,进一步明确我省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对《山西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山西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行了审议。蓝图绘就,只待落实,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全省各级和教育部门要把发展教育作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争做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施工队长”和“施工队员”,扑下身子,撸起袖子,一砖一瓦,久久为功,不断使教育同我省各项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省的发展目标相匹配,成就建设教育强省的山西梦想。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无须讳言,当前,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存在疏于德、少于体、弱于美、缺于劳的问题,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轻素质。因此,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推进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格局。
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是衡量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前,全省基础教育正在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但也要看到,“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乡村弱、城镇挤”的现象有待破解。不均衡的强大不是真正的强大,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人才,核心在创新。高校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我省高等教育长期发展不充分,目前只有太原理工大学一所“211”高校,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A类学科,难以满足全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我省各高校要借“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东风,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大力扭转“关门办学”的惯性,努力破解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要坚持对接转型、破立并举,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支撑能力,构建面向山西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的专业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时代风尚。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师培养管理机制改革的突破,离不开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所以,教育强省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进一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努力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山西强,人才在哪里,哪里就是创新发展的高地。让我们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高度,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春风化雨,广育英才,全力拓展山西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