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修路又栽树,带领村民搞致富,多种经营是聚宝盆,骏马奔腾传喜讯……”这些天来,一首反映脱贫攻坚的二人台小调,在正峰涧村欢歌笑语微信群传唱得特别火。歌词编得这么好,这个村到底变成了啥样?6月2日上午,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走进了阳高县王官屯镇正峰涧村。村子不大,一条大沟直戳村中,几排新旧不一的红砖灰瓦民房,也能看得出村民生活的贫富差异。“全村尽管人均5亩地,但直到2016年,常住人口112户278人中,仍有43户77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记者追根溯源问村情,驻村第一书记叶建军说出了正峰涧村的贫困原因:主因地薄水少,次因千差万别。在村委会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74岁的村民曾部先。与他交谈得知,他家有耕地近36亩,虽是“小地主”却是贫困户。因家里无劳力,原先只好以每年每亩50元廉价出租耕地,一年满打满算也就是1800元的收入。今年老人把其中的5.9亩耕地流转到村集体,仅此一项年收入近3000元。一说到此,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活了一辈子,临老享福了。”村集体流转土地干什么?通过镇党委副书记武威引路,正峰涧村350亩大的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园映入记者眼帘:油松苗、大接杏苗、香白杏苗、金叶榆苗、文冠果苗、寒富苹果苗……10多个树种100万株,简直堪称百果园。园区另一头,150亩的土地上,村民正在忙碌地试种马铃薯、绿豆、金瓜、谷黍等作物新品种。这“一园”就能引得小康来?面对记者的疑惑,武威列举了农民的收入:一是来自土地流转的收入,二是来自在示范园打工的收入,三是来自新品种示范带动大面积种植发展的收入,四是来自卖苗木的收入。以育树苗为例,当年种树,次年收益。这个示范园总投入282万元,年销售苗木可净盈余128万余元。他还特意补充道,示范带动全县大面积发展新品种小杂粮是该村优势所在,因为这个园区是与国内多所农科院校合作共建的,技术不是问题。而发展育苗是农村增绿形势所需,所以不担心销路,他们对市场需求都进行了周密论证。这“一园”不仅让正峰涧村达小康,还将以所赚资金为杠杆撬动全镇脱贫。正在示范园里种植马铃薯的村民韩宝玉,是个二人台演唱爱好者,调准音高,村民们都叫他“二阿宝”。“在微信群能唱火,那是人们起哄呢!不过,我们正峰涧村确实是要火了!”他说,村民都知道,前几天县委书记带着县里不少部门单位的人来了,抓脱贫,解难题,明确要把正峰涧村由贫困村变成小康样板村。
本报记者 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 尉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