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10日讯(记者 孙轶琼)今日,由山西省文物局、忻州市人民政府、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爱我中华护我长城——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西省主会场活动”在忻州市偏关县护城楼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全省的长城保护工作,不仅要保护好、管理好,还要利用好、展示好,让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象征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必定会修一些险要工事以防御外敌,长城因此修建而成的。长城不仅是体量最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文物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我省有不同时代的长城,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主要分布于9市40余个县(区),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本次遗产日活动之所以将主会场设在偏关,是因为偏关是我省长城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黄河与长城在这里握手,内外长城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忻州市和偏关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保护特别是长城保护方面不遗余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而且,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被誉为“三晋屏藩”。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省境内的长城结构分土筑和砖筑两种。偏关境内的长城虽然大段长城被剥光城砖,只剩下土墙遗址,但比起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毫不逊色;偏关老牛湾到河曲楼子营的长城,屹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其中,桦林堡一带有30余公里的长城,至今保存尚好,全部包砖,高耸河岸,蔚为壮观。河曲县内的长城大部分在黄河谷地,施工条件差,还需要多种辅助工程,有些段落至今仍似黄龙逶迤于黄河岸边;代县境内的长城以雁门关以西白草口附近一段保存较好,几座敌楼大体完好,非常壮观。近年来,我省在长城保护方面卓有成效,积极开展了长城资源调查,制定了山西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夯实了长城“四有”工作,开展了长城保护修缮和重点地段抢修工作,推进了长城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期间,省文物局制作的《山西省长城保护成果展》、忻州市文化局制作的《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制作的《长城摄影展》同时在偏关县护城楼展出。忻州市、偏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展演。
○链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