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迎来“大考”
时间:2017-04-14
2015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两年来,我市以建设“食安太原、健康龙城”为目标,不断强化食品安全全程管控力度,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有效保障了省城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从4月13日起,省食安委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据统计,我市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5万余家,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企业536家,食品流通企业34698家,餐饮服务单位14731家,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114家。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我市食品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涌现出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企业,行业产值达300亿元。 党政同责 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两年来,我市把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作为“安全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票否决”。市、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创建领导机构,“一把手”亲自抓,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明确责任人和承办人,并千方百计增加食品安全监管经费,在组织领导、人员配置、财政投入、指导督查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市食安办加强协调指导,编印《创建指导手册》《创建文件汇编》《他山之石》等数千本,发至市县乡村四级,制作宣传片、征集宣传标语,叫响了“食安太原、健康龙城”创建主题口号。 强化监管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我市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监管新方法,建立八大体系,完善八大机制。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两年来,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经费投入多达16896.43万元,市县两级食品监管岗位执法人员由创建前的313名,增加到现在的1363名。 建立统一权威体系,完善“四有两责”机制。阳曲、娄烦两县实行“三合一”,其余县(市、区)独立设置了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组建90个乡街监管站,单设快检室,全部达到“五个一”标准。选聘食品安全协管员1709名,全员轮训。 建立全程管控体系,完善四化监管机制。着力提升网格化、格式化、痕迹化、信息化监管能力,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管控,锁定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种,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如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及小饭桌专项整治、室外烧烤摊点集中整治、网络食品专项整治等。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完善诚信自律机制。今年我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猪肉和蔬菜可追溯试点城市”,市食药监局开发的“食品药品追溯平台项目”被列入“五个一批”重点工程,财政拨出300万元予以支持。截至目前,在生产环节,通过食品原产地可追溯系统,对265家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涵盖许可、人员、设备、检验等信息的基础信息电子档案,对70家乳制品、肉制品、食醋、酒类、食用植物油、饮料、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建立了“四环一链”动态信息追溯;在流通环节,全面推行“一票通”制度,实现了从批发源头到销售终端食品质量追溯的“票票相连、环环相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全市风险可预警、过程可控制、去向可查询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初步形成。 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根据食品品种风险、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企业信用记录等,全面实施风险分级监管,建立了企业质量安全信用档案。 建立技术监管体系,完善检验检测机制。2016年,投资8000余万元的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成投用,国家级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试点——古交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食药监部门督促全市各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配送中心、大型食品超市都建立了检验室,严把出口关。 建立宣传普及体系,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努力实现社会共治。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督导检查机制。创建工作指标细、任务明、措施有、制度定。出台考核办法、考核细则等规范性文件,采取明察暗访、交叉检查、飞行检查等形式,有力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 创新求实 各出高招打造亮点 各县(市、区)积极创新监管方法,打造“一县一品”工作亮点。 杏花岭区从打造示范街、示范店入手,广泛发动群众,大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古交市以国家级区域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区级检验检测资源,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尖草坪区以治理“三小”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进行规范集中经营,打造出文兴路、金大豆、九牛牧业等高标准示范街和示范企业;清徐县狠抓原产地追溯体系建设,开展食醋业集中整治行动,打造食醋名牌企业;阳曲和娄烦两县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产业。 本报记者 刘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