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创新出精品 铿锵走市场(3)】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晋剧,是我们这片热土的魂

时间:2017-04-11

武凌云(右)演绎关公

谢涛在晋剧《于成龙》中饰演于成龙(资料图)。

走进坐落在省城府西街的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从造型和装饰风格已经令人有穿越传统与现代的时代感,大门上方匾额书——“晋剧家园”,向来者传递着这里的文化传承。脚刚踏进大门,已经听得锣鼓点阵阵,声音来自一楼西侧的排练厅,晋剧《于成龙》的演出团队在为即将赴北京的演出加紧排练。局促的排练厅里,伴奏文武场分列两旁,中央便装的谢涛老师和搭档正在打磨《于成龙》的唱段。排练间隙的休息时间,还要把《傅山进京》的录音再琢磨琢磨。而隔壁会议室里,是研究院从各地请来的戏剧界专家,他们正讨论着《唐宗归晋》剧本的改编提升。在这里,晋剧就这样走过了近六十个春秋;在这里,晋剧不仅仅是某一次演出,而被精细到一个音符、一句唱腔和一次次举手投足的拿捏;在这里,一代代晋剧人书写着“台下十年功”的传说。从这里流传而出的,是晋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传统折子戏《古城会》《窦娥冤》,到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傅山进京》《于成龙》《续范亭》和《唐宗归晋》,晋剧被赋予了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一代代晋剧人书写艺术传承

“我们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前身是太原市实验晋剧团,1960年组建至今,风风雨雨57年,要说成果就是‘出人出戏’”,聊起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历史,院长宋建国不断强调“走正路”。“‘正’是继承晋剧传统,也是严谨、规范发展,唱念做打并重”。由晋剧一代宗师丁果仙、张宝魁创建至今,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可谓名家荟萃,上世纪80年代戏迷们对郭彩萍、武忠、李月仙、阎慧贞、高翠英、白桂英等“晋剧六大员”如数家珍,他们成就了晋剧的一段辉煌时期,演绎了新时代的晋剧粉墨人生,也唱响了《华容道》《四郎探母》《三关点帅》《打金枝》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将晋剧的魅力展现在全国各地的戏曲舞台之上。“我们院有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十几个国家一级演员,其中有5个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宋建国介绍,如今续写辉煌的是谢涛、武凌云等优秀演员。谢涛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有“晋剧第一女老生”之誉。她出身梨园家庭,十五六岁就在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崭露头角,如今年近五十,依然活跃在戏剧表演的一线,从农村戏台到国家剧院,甚至国际戏曲节,都是她推动晋剧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范进中举》《傅山进京》《于成龙》……她领衔的精品剧目都是叫好又叫座。3月23日,喜讯再次从上海传来,谢涛荣获第27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评委会的赞誉围绕着继承与创新。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不止一次收入囊中,这应该是对谢涛晋剧艺术贡献最好的肯定。“武凌云是晋剧唯一的男梅花奖演员,深受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父母都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从小就表现出了戏曲表演天赋,12岁就作为戏曲演员进入剧团。父亲武忠师承晋剧须生泰斗丁果仙,武凌云受父亲的指点,演活了《三关点帅》中的杨六郎、《古城会》中的关羽、《徐策跑城》中的徐策……也让他收获了梅花奖、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等众多荣誉,成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名副其实的台柱子。“正是这一代代晋剧人,继承传统晋剧,学习先进剧团、剧种的戏剧表演程式、表演技巧,令我们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精品不断”,院长宋建国介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是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的重点单位,也是太原市唯一的集创作、研究、演出、传承于一体的文艺单位。

沿袭传统根脉生发时代新芽

3月22日晚,北京天桥剧场掌声不断,谢涛领衔的新编历史晋剧《于成龙》演出结束后,演员们面对热情的观众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谢幕。现场有专程从上海、湖南、河南、张家口等地赶来的戏迷,座无虚席。这是该剧自首演以来第二次进京展演,此次作为由文化部从全国各大院团中精心挑选的18部经典舞台剧之一,圆满完成首演。“2016年,《于成龙》入选为国家十大精品剧目,这部剧从策划、排演修改,到与观众见面,主创人员用了3年的时间。”2015年开始,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将重点放在创作、演出和传承上。一方面,恢复《挑滑车》《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传统剧目,保护、继承晋剧的根脉。另一方面,挖掘山西人、山西事,加大原创剧目创作力度,让晋剧生发时代的新芽。从现代戏《上马街》开始,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原创作品在中国戏剧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摘取殊荣。之后,一鼓作气连续推出几部精品剧目——《傅山进京》书写中原士大夫不畏强权、坚守文脉的风骨;《于成龙》描绘一代清官超脱功名的高尚情怀;《续范亭》讲述抗日将军的浩然正气和民族大义。一流的创作、演出水准,令这些作品先后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陆续开启了全省、全国巡演,甚至登上了国际戏剧舞台。舞台艺术是一个持续创作过程,“今年,我们还要对《于成龙》《唐宗归晋》等作品进行打磨提升,另外还会推出新剧《高君宇》《关公》”,原创作品的市场反响,让宋建国看到了晋剧表演在城市舞台的发展,“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这些传统艺术得以展现在城市观众的面前,‘城市市场留不住剧团’的现象将有所改观”。

坚持传人传戏续写唐风晋韵

“去年,我们在城市的演出场次有了大幅增加,农村、郊区、城市的演出比例首次达到了1∶1∶1”,宋建国很清楚戏曲剧团在农村市场更有竞争力,但不能将晋剧的推广局限于农村地区,应该给予晋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观众对演出的水准要求很高,我们就从包装、宣传,到舞台呈现,针对城市观众的口味进行了改进”。另一方面,观众对艺术形式的归属感也比较看重,“晋剧,不仅是唐风晋韵的浓缩,也是故土情深的‘乡愁’,更是深深烙印于每一位太原市民骨骼血液的身份证明”,在宋建国看来,晋剧“就是这片热土、这方人民牵挂千年、丝缕不绝的‘魂’”。如同京剧之于北京、秦腔之于西安、川剧之于成都、昆曲之于苏州等等,莫不如是。因此,我们的城市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艺术表达。“今年,我们除了继续开发农村、城市和郊区三个区域的演出市场,还要将晋剧带出国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将要带着晋剧绝技绝活,开启美国、加拿大5个城市的巡演,“另外,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我们的传统折子戏《华容道》也会走进香港,参与到周年庆典中去”。晋剧作为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向人们展示着其文化价值和内涵,“对晋剧非物质遗产的抢救性工作,我们从不敢懈怠,围绕‘传人传戏’的宗旨,资料整理、挖掘保护、项目申报、传承培训、展览演出等工作,都是为了实现‘晋剧永传’的目标,但是困难重重”,宋建国介绍,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紧缺,“活跃在舞台上的主要演员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演员,尤其是年轻男演员太少,乐队的新生力量和创作团队的后备力量也很薄弱”,要让晋剧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持晋剧的生命力,为此,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做了多种创新尝试,“我们推进戏曲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晋剧的熏陶。我们也尝试与旅游景区合作,开发体验式表演活动”,文化传承的工作就是慢工出细活,“我们心里着急,但是手头的工作还得扎扎实实、一点一点地干”。

本报记者 薛莹 文/图

  • 上一篇:大学校园搭建创新创业体验平台
  • 下一篇:爱心骑友相助 阳曲县松树小学腰鼓社团成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