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一条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档案落户太原市档案馆的消息,引发了人们对档案馆征集接收个人档案情况的关心,也将久匿于城市生活背后的档案管理机构拉入公众的视线。档案馆用恭良温俭的姿态,在炫熠流光中,静静地淘换龙城太原的历史片段。留下比想念更“动人”4月11日上午,太钢宿舍区,阳光正好。太原市档案局征集处处长吴静红带着整理好的档案资料再次来到这里时,80岁的詹丽华正在楼前的小空地上,专心侍弄着花草。20天前,太原市档案局在这里,接收了詹丽华捐赠的丈夫吕绍光的遗物。时间拉回到2016年12月,詹老太太步履蹒跚地走进了太原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得知老太太是想替去世不久的丈夫完成一个遗愿。吕绍光1929年出生,少年时代就加入了革命队伍,先后参加了解放太原、解放大西北等多场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一航校学习飞行,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1951年毕业后,吕绍光调入海军一航校任飞行员教官。此后20余年,他与万里长空为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战斗飞行员。1977年转业至太原钢铁公司,直至退休。老先生退休后,一直有个心愿,想要把自己从事飞行工作的资料捐赠出来。直到临终前,还反复叮嘱老伴,一定要把这些有用的资料捐赠给国家。今年3月21日,考虑到詹老太太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太原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亲自登门,在老人家中进行了档案资料捐赠,并为其颁发了《收藏证》。在已经整理好的档案中,记者看到了吕绍光用红蓝两种颜色的笔,写满3页对飞行记录的补充与说明。每一张照片背后,也都详细标注了具体信息。这些档案资料记录着中国第一代飞行员飞行训练的详细情况,也见证着老革命家戎马一生的峥嵘岁月。“他的家乡在山西,那么他这些尚有用处的资料也应该留给山西。”抚摸着丈夫的老照片,詹老太太的眼神里无限留恋。“留给档案馆,算是物尽其用了!”留存比记忆更“靠谱”“抗战”,中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饱含一个民族的爱恨情仇。抗战文物收藏者高六模和他寄存在太原市档案馆里的抗战资料成了这段历史的铁证。在太原市档案馆已经整理出的近2000件档案中,文书、照片、证件、地图、交通运输工具、军事用品、报纸等十几类实物档案与纸质档案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中日军的侵略历史。这些档案中,不乏珍品与孤品,尤其是被日军标记为“极机密”文件的《战斗详报》极为罕见。在这些被命名为《昭和十三年(1938年)六月三日于小王村附近中队战斗详报第四号》等的文件中,详细记录了日军侵略山西的罪行,有的文件多达64页,少的也有10页。高六模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收集抗战文物,到现在一发不可收拾,20多年间收集了上万件抗战文物。“都是我的心血,但寄存在太原市档案馆我没有任何顾虑。”刚刚40岁出头的高六模告诉记者,他多年来收集了上万件文物,却没有条件保存。“太原市档案局得知了我的情况,局长、副局长亲自登门拜访,告诉我可以把收藏的文物免费寄存在档案馆,按照国家标准帮我保存。所有权、处置权、继承权还是我的。他们要使用档案也会经过我同意。”现在,太原市档案馆为高六模的文物单独安排了库房,无偿整理、修复这些文物。“修复文物的花费并不是小数目,但他们没有要我一分钱。”而太原市档案馆则利用高六模寄存的资料与文物进行研究,补足了山西抗战历史的一些空白。这些研究成果与存放在太原档案馆的原有抗战档案一起,组成了《档案中的山西抗战全集》一书。留住比时间更“长久”走进太原市档案馆,档案资料存放库的厚重防火门后,众生皆静,只有防虫药的独特味道在絮叨着自己的存在。回字结构的库房里,这座城市的历史在存放档案的密集柜中安静贤淑地呆着,等待需要的人们将它翻阅。太原市档案馆成立于1965年7月,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吴静红告诉记者,目前馆藏的所有档案中,太原市委、市政府、市直各机关等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30年以上文件、记录与凭证等,占据了80%。除此之外,档案馆还接收留存有明清档案、民国档案、红色档案和抗战档案等各种纸质档案与实物档案。在吕绍光的个人档案之前,档案馆已征集、整理、归档了20件个人档案,它们大都是名人档案。近年来,太原市档案局与太原市档案馆在做好官方档案资料接收的基础上,也更加重视反映民间百态、家族荣兴、个人成长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与口述档案的收集与接收。建立了名人档案收集管理办法、口述档案采集方案、个人档案寄存管理规定等措施办法,目前已收集进馆个人寄存档案2000余件。“将来这些档案全部都会数字化。”吴静红告诉记者,“到时候群众来查阅资料,只需通过数字显示屏即可。”数字化的好处显而易见,档案保存更永久、对原件也更不易损坏,只要通过一次技术处理,再次利用即可不接触原件。“时间再久,每个人也能在档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记忆。”
本报记者 曹婷婷 实习生 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