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太焦高铁沿线 埋着多少历史 考古先行抢救 百余墓葬重现

时间:2017-04-11

考古队员用洛阳铲进行前期勘探。

太谷桑梓村墓地局部航拍图。

襄垣考古工地,工作人员清扫尸骨。

太谷考古工地这里曾刀光剑影

发掘状况:共清理出墓葬13座,其中金元时期墓葬3座,明清墓葬10座。金元时期,这里曾是战场。古墓葬特点:清代“双室”墓实属罕见,金元砖室墓内有“乾坤”。

襄垣考古工地这里曾村酒野蔬

发掘状况:清理墓葬30座,其中元代墓葬3座,清代墓葬27座。古墓葬特点:竖穴土洞墓体现百姓丧葬习俗,墓门简朴,随葬品多为实用器,因此判断为平民墓葬区。

高平考古工地这里曾车水马龙

发掘状况:发现东周至明清墓葬19座,陶窑一座,汉代遗址一处。古墓葬特点:一椁两棺的东周墓,留有车辙的“老街区”。

一直以来,很多老百姓都好奇考古工作是怎么开展的。其实,除了抢救性挖掘外,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要配合国家的基础建设,在前期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去年年底,省考古研究所接到了重要任务,配合太焦客运专线建设,对铁路沿线进行考古勘探和挖掘。去年12月,省文物勘探中心在铁路沿线各文物点同时作业,完成了170万平方米的勘探,发现不同时期古遗址3处,古墓葬数百座。今年3月,四支考古工作队奔赴各文物点,开始发掘工作,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抢救发掘古墓葬约110座。据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省文物勘探中心主任王万辉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工作是本着“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建设有利”的文物保护方针,在经费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考古工作提前介入,让地下文物及时有效地得到保护,为工程建设争取时间。4月6日,记者深入太焦高铁沿线考古工作点,分别在太谷、襄垣、高平等地进行探访,不仅见证了考古工作的及时性、重要性,也见证了考古人对自身工作的专注和热爱。而众多考古工地的勘探发掘,为大众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提供了机会和途径。

太谷考古工地这里曾是古战场

发掘状况:共清理墓葬13座,其中金元时期墓葬3座,明清墓葬10座。古墓葬特点:清代“双室”墓实属罕见,金元砖室墓内有“乾坤”。太谷考古工地位于太谷县胡村镇桑梓村。有人说,桑梓这个村名很讲究,因为在古时候,桑代表着织布,梓树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所以通俗地讲,古人希望自己“生有衣穿,死有棺埋”,才起了这样一个有美好蕴意的名字。通过此次发掘,印证了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金元时期,这里还曾是战场,此次发掘的金元时期墓葬,或许就是战争之后的留存。本次发掘出的3座金元时期墓葬,其中有一个墓葬是六角形的,为砖石墓葬。相比以往的金元砖室墓,桑梓村发现的这个六角形墓葬却暗藏乾坤。在墓葬六边形的墙体上,还有5个半圆形的“小窑洞”,墓葬墙壁上虽然有彩绘,但是因为墓葬曾经有过打开多次的情况,所以壁画损失严重。该项目负责人王俊介绍,当六角形墓葬完全显露“真容”时,他们也比较吃惊,因为那些“小窑洞”内还放置有尸骨,最后通过鉴定,发现该墓葬内的尸骨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有男有女甚至还有小孩的。“元朝是蒙古人统治时期,他们讲究瘗(yì)葬,就是死后集体埋葬在一起。”除了这个丧葬习俗外,王俊还专门查阅了太谷县的县志,发现上面写着在金元时期,桑梓村发生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战役,而目前考古工地所在的地方,有可能就是当年战役所在的区域。在六角形砖室墓的南侧,还有一座金元时期的墓葬,同样是砖室墓,虽不是六角形,可里面却也有11个相同大小用砖砌的龛,放置着尸骨。发掘出两座类型和功能相似的墓葬,工作人员判断,这可能和当年的战争有关系。因为战争的惨烈,不少人在战火中丧生,有些人甚至连家属都找不到,所以就有人收集人骨,集中葬在一个墓葬里。虽说,这只是考古工作者的推断,但两座墓葬的发现,对研究这一区域在金元时期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此外,在这两座金元墓葬中,陪葬品都是一些简单的实用器,比如陶罐、陶盆,并没有明器,这也证实了战争遗存的说法,因为条件有限,老百姓是手头有什么埋什么,一切都显得仓促。桑梓村考古工地内还发现一座明末清初时期的墓葬,同样是砖室墓,但却是“双室”套间,参与的考古工作者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墓葬。从格局上讲,这座墓葬分别有两个墓室,中间还有一堵隔墙,隔墙上有洞,可以通向另外一个墓室。考古工作者推测,这是夫妻墓,先有一方去世后入葬,另一方去世后重新打开一条新的墓道,将棺木送入墓室,并把中间的隔墙推倒,形成一座墓。如此的丧葬习俗,在山西境内鲜少看到。据考古工作者介绍,“墓室堆砌得很讲究,砖石的质量也不错,很显然墓主人在当时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而且是有钱人,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整个墓室的顶部是被揭掉的。有可能后人需要用砖,就把墓室顶子的砖用了,还有可能就是墓主人犯了错误,遭到这样的‘惩戒’。”

襄垣考古工地这里有一片平民墓葬区

发掘状况:清理墓葬30座,其中元代墓葬3座,清代墓葬27座。古墓葬特点:竖穴土洞墓体现百姓丧葬习俗,随葬品多为实用器。襄垣考古工地是在古韩镇东北阳村一整片台地上,当记者实体探访时,北风飕飕地吹着,一旁的挖土机轰轰作响,而考古工作者则沉静在自己的工作中,在墓室里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清扫着墓主人的尸骨……一个多月的紧张发掘,襄垣考古工地的工作量最大,墓葬较为集中,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墓地。这一片墓葬群,多为竖穴土洞墓,墓葬形制很单一,就是挖一个土洞下葬,没有砖砌的墓室,也没有墓道,墓门也大多是用不规整的鹅卵石堆砌而成,非常简朴,所以从墓葬形制来判断,这是平民墓葬区。而随葬品也大多是一些实用件,比如吃饭用的陶罐等,可见墓主人生前也并不阔绰,无法买一些精致的随葬品入葬。在这批墓葬中,还有一座清中晚期的夫妻合葬墓,这座墓几天前才刚显露“真容”。墓室内,左右两侧分别有两具尸骨,一具较完整,一具则显得有些凌乱,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杨林中介绍:“这属于二次葬的情况,应该是丈夫先去世埋葬在别的地方,等妻子去世后,才被人从原先的地方迁到此地。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时期下的丧葬习俗。”

高平考古工地这里曾是可以通车的繁华地带

发掘状况:发现东周至明清墓葬19座,陶窑一座,汉代遗址一处。古墓葬特点:一椁两棺的东周墓,留有车辙的“老街区”。“昨天工人们发现了一座汉墓,为了确保安全,我和同事没敢回驻地,就在现场待了一宿……”在高平河西镇西里门遗址,记者见到了考古工作者赵辉,此时的他双眼红肿,满是倦意,可是只要往考古工地一站,就立刻来了精神。毕竟守护这一方工地的安全,是职责所在。据介绍,西李门村本就是一个古村落,早在多年就在当地发现了仰韶至龙山时期的遗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生活的痕迹,所以这里有了西李门遗址。相比上述考古工地而言,西李门村发掘的墓葬时间更为久远,其中有一个东周时期的墓葬,是“一椁两棺”,除了有两层棺材之外,外面还有套住棺材的包裹物。要知道这可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受到的丧葬待遇。在清理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墓主人头旁边随葬有骨簪,身旁有陶盆等物件,再次显示墓主人身份比较高贵。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考古工地上,还发现了三道车辙的印迹,虽说早已经被厚厚的泥土隐埋,但至少证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昔日的岁月中,这个地方曾经是可以通车的繁华地带,而不是现在的耕地。历史就是如此,在一个个考古现象中显露真迹,传递着过往的讯息。

本报记者 孙轶琼

  • 上一篇:忻州师院“双选会”3200人达成就业意向
  • 下一篇:朔州品牌下周一集体亮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