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体谅!”9月28日上午,“福彩杯”渭南市第三届金婚庆典活动现场,109对金婚老人谈及幸福婚姻秘诀时,不约而同的答道。为推动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引导全社会追求健康、和谐、文明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渭南市老龄委、民政局、渭南市福彩中心等多单位联合主办此次活动,展示金婚老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可贵精神,促使家庭社会稳定发展。
据悉,参加此次活动的109对金婚老人来自去拿时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退伍军人等。最小的69岁,金婚达到50年。活动前期,渭南市老龄委为老人们量身订制了唐装,爱心企业为老人拍摄了婚纱照。活动现场,省市相关领导为老人们颁发了《金婚纪念证书》,并一起分享了庆典蛋糕,观看了精彩的文艺表演。
渭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老龄委主任张建军表示,这些老人们在各个行业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同甘共苦,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相濡以沫到白头,是当今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渭南市将进一步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全市83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构建和谐魅力渭南做出贡献。
上百封书信为媒
让他们走进婚姻
9月28日上午,“福彩杯”渭南市第三届金婚庆典活动现场,77岁的赵芳霄和老伴张鹏军一脸喜悦,赵芳霄说:“拍了年轻人结婚拍的婚纱照,今天还要牵手走红毯,起初还有点不好意思。”
77岁的赵芳霄和大她一岁的老伴张鹏军都是华州区人,从部队转业回到渭南城区从事医疗工作已32年,如今儿孙满堂的两位老人每天除了看孙子,彼此陪伴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回忆起50年的婚姻生活,赵芳霄满脸洋溢着幸福,笑呵呵的说道:“缘分是个奇妙的东西,我们俩相识,相知,相爱,相守其实是上百封书信将我们连在一起。”
1962年在西安第四军医大上护校的赵芳霄,在火车站接母亲时,遇见了同在第四军医大上大学的张鹏军的母亲,得知是老乡后,带着两位母亲一起参观校园。短暂的相处,张鹏军的母亲对赵芳霄印象特别好,回家后就托人上门提亲。同是老乡,又在同所大学上学的两人,认识后,经常一起回家探亲。
1962年年底,赵芳霄护校毕业分配到了北京。彼此有好感的他们,写信成了唯一的情感寄托。
“那时候只能是写信联系。我写信,等到他回信得一周。那会就是盼呀盼,除了工作,每周最开心期待的事,就是收到他的回信。打开信封那一刻,真是见字如面呀!”回忆起写信递信,67岁的赵芳霄就像回到了21岁少女时代一样,洋溢着满心欢喜和期待。
就这样,每周他们彼此收到对方的一封信,信里是各自生活的趣事和思念。1968年,大学毕业的张鹏军被分配到了新疆。从北京到西安的信件,改成了北京到新疆。
“他去了新疆后,我身边很多同事朋友就张罗着给我介绍对象,但那会心里早就认定他了,因此我还得罪了不少朋友。”赵芳霄说。
而张鹏军到新疆后,年轻有为的他吸引了不少女生追求,但他心里也早已有了这个和他每周书信交流的老乡。1968年年底,两人携手请朋友吃了顿饭就算走进了婚姻殿堂。而见证他们一路相知相爱的多封书信还被老人收藏保存着。
幸福是锅碗瓢盆交响曲
彼此包容体谅是相处之道
结婚后,两地分居的他们仍旧以书信传递思念。让赵芳霄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张鹏军来北京探亲,结果部队一个电话打来,他立马收拾回部队,送他走的时候,自己在火车站一边哭,一边磨磨蹭增的,就是不愿让他走。1971年,赵芳霄工作调到新疆。初到新疆,出门就是大山,就是戈壁滩,艰苦的条件让赵芳霄很不适应。但想着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了,还是让她很欣慰。
“我老伴任劳任怨,勤奋持家,是个思想,生活独立的女强人。”张鹏军回忆说,做军医的他,一直忙工作,家里里里外外都是老伴照料。大女儿出生在北京,那时候老伴每月就37块钱的工资,他每月78元的工资。忙于工作的他,有一年时间竟从未给老伴递过一分钱,要强的老伴也从未跟他开口要过钱,一年后他才得知,钱不够的时候,老伴是跟同事借10块钱,下个月发工资了再还上。
“对她一直觉得很愧疚,多年的异地恋,书信是她唯一的情感寄托。转业回来后,一对儿女家里老人全靠她照顾。”张鹏军说着,伸手拉过赵芳霄的手,两双手在岁月的洗礼下紧紧的牵在一起。
提及50年婚姻生活,赵芳霄说,没吵过架,但也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过。“他不爱做家务,我也不说他,我就不理他。老头子他就受不了了,急忙跑来问我咋了,还要把我哄高兴了。”说这话的时候,赵芳霄得意的像个孩子。
“包容,憨厚,老实,人缘好。”说起丈夫,赵芳霄一脸幸福的夸赞道,两位老人说,其实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幸福就是锅碗瓢盆奏响的交响乐,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彼此陪伴,一起吃很多顿饭。
随后,再庆典活动现场,华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余对金婚老人,他们对幸福的定义,就是在柴米油盐中携手相伴,共同前行;他们说幸福婚姻的秘诀就是“包容体谅!”。
华商记者 邢雪雪
编辑:华商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