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手工地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玉恩正在整理地毯所需的彩色羊毛线团。
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魏永贤)曾经盛极一时的神木手工地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事手工地毯制作的工匠们更是屈指可数。但是仍有那么一些人,继续坚守在这个传统的岗位上,传承着古老的地毯文化。
张玉恩与自家手工作坊的编织女工屈翠霞就地毯编织进行交流。
在神木市北关街道的一处民房内,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里,摆放着一架最传统的织毯机,两名织毯女工正忙碌地赶织地毯。一根根雪白的经线,一团团五彩的羊毛线,在女工手指的灵活缠绕下,由点成线、由线成面,一块精美的地毯慢慢成型。
张玉恩向记者展示不同时期的地毯特色。
张玉恩是这家手工地毯小作坊的老板,今年67岁的他从事手工地毯行业已有30多年。说起与手工地毯的渊源,张玉恩表示,当时生活条件苦,只想让自己女儿学会织地毯,掌握一门技能,以后才有出路。“但那时女儿小,她学的时候,我就陪着她一起学,我自己也就学会了。”
慢慢地,张玉恩家的手工毛毯编织产业逐渐形成规模。1988年,正值神木手工地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张玉恩举家搬迁到神木。到1993年时,张玉恩家里的织毯小作坊一路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织毯房,人数最多时可达100人。
确定了地毯的花纹图案,还要将它按照地毯的尺寸放大,在挂好的经线上制成蓝图。
“做一张品质优良、不掉毛的好地毯,一定要选好羊毛,纺好线,找好的编织师傅。”对于地毯编织的每一个细节,张玉恩了如指掌。据他介绍,地毯的图案样式大多有着吉祥的寓意,例如牡丹寓意着富贵如意,松鹿、仙鹤代表着健康长寿等。在织毯时,确定了地毯的花纹图案,还要将它按照地毯的尺寸放大,在挂好的经线上制成蓝图,蓝图不同颜色区域要用不同符号标识,它代表一根根不同颜色的毛线,织工必须按照蓝图在经线上逐根儿压上相应毛线,再用手刀将线斩断。
“技术好的织工编出来的地毯图案圆滑饱满,表面整齐光滑。技术不好的,会把图案织变形,这样地毯的品质就大打折扣。” 张玉恩说。
以牡丹花为团的手工地毯寓意着富贵如意。
地毯编织是个精细活,考验着编织者的耐心和用心。而随着机械化织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手工地毯的热情减退,神木手工地毯业逐渐从繁盛走向萧条,越来越多的手工地毯编织工纷纷开始另谋出路。“现在买地毯的人少了,而且机器编织对我们的冲击也大,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了。”
现在,张玉恩的手工地毯传习所是神木市仅存的几家手工地毯作坊之一。但他表示,“手工地毯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评为地毯传承人,我就要替这个称谓负责。现在也让闺女和外甥投入到这个行业里,希望他们能把手工地毯这个工艺永远传承下去。”
编辑:刘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