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咸阳GDP2340.65亿
是1978年的239.3倍
人均生产总值53546元
是1978年的189.9倍
1978年
经济总量9.78亿元
1994年
首次迈上100亿元
2010年
跃上1000亿元台阶
2014年
达到2085.15亿元
从10亿到100亿用了16年
从100亿到1000亿用了16年
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4年
改革开放40年,咸阳城市建设发生的深刻变革,让这个承载着2000多年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不断以全新的面貌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决定着它的发展前景。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再次为咸阳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持续民生投入共享改革红利
让群众幸福感满满
“1978年那会儿我还小,在渭河边捉鱼摸虾,游泳嬉闹是我和小伙伴最爱干的事儿。后来因为全力发展经济,上世纪90年代水质开始变坏。不过经过咸阳市上下这些年的治理,青山绿水又都回来了。”11月20日早上,58岁的咸阳市民刘云清像往常一样来到去年刚建成的渭河沿岸健身长廊散步。看着远处掩映在芦苇荡中的渭河廊桥,刘云清高兴地说,改革开放40年来,除了衣食住行上巨大的变化,最让他自豪的就是儿时记忆中美丽的渭河又回来了。
刘云清的话也是许多咸阳市民的心声。改革开放以来,咸阳市持续推进生态立市战略,投资近两个亿综合治理了渭河,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如今,17公里长的渭河水生态带,让渭河“一河两岸”成为都市会客厅,也让“一城绿树半城湖”成为咸阳生态宜居城市最靓丽的名片。
好环境的背后是咸阳市硬实力的节节攀升。“一条街、一座楼、一个公园”已成为咸阳历史,人民路扩宽改造、世纪大道、咸阳湖等重点项目的完成,让咸阳人的幸福感与日俱增。近年来,咸阳把新增财力的80%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每年为百姓做30件民生实事。从2007年起,咸阳经济总量始终稳居全省第三。
改革创新让袁家村成了城里人的“乡愁”乐园
咸阳境内文物古迹众多,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举世无双,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不来陕西领略不了中国历史,不到咸阳就体验不到秦汉雄风和中华原生态文化的浸润和滋养。2017年,咸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77.6万人次,是1998年的5.4倍;旅游业总收入292.2亿元,是1998年的26.1倍。而咸阳利用文化优势实施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让以袁家村为龙头的乡村旅游成为承载都市人乡愁,打造关中民俗文化新的高地。2017年,咸阳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270万人次,占到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4.2%。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40年来,袁家村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与改革开放一致的步伐。今年72岁的郭裕禄,在袁家村当了35年的村支书,他是带领村民走出贫困的带头人,也是如今兴旺的袁家村的奠基人。1975年,在郭裕禄的带领下,袁家村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粮食大丰收。从那时起,袁家村开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建设第一家支柱企业袁家村水泥厂,到2007年开启转型大幕,发展乡村旅游,袁家村用30多年从贫穷走向富裕,又用10年时间,把村子打造成“关中民俗体验地”。2017年,袁家村接待游客超过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集体经济资产超过20亿元。
“作为一个袁家村的新村民很自豪,袁家村时尚、多元化的元素为我们年轻人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也让我们这些外来创业者彻底融入并分享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28岁的刘欣来自河南,不久前,她将自己的咖啡馆建在了袁家村。近年来,袁家村向周边村民和创业者敞开大门,通过拉长旅游产业链,让更多人来到这里创业致富。华商报记者 王斌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