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清人吴曼云的诗句对压岁钱作了如是解释。
据悉,压岁钱起源于西汉,原称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至清末民初都有铸造。但当时压岁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是汉族民间一种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钱币,作为小孩子佩带的饰件,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的。
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妖怪叫“祟”,黑身白手,趁年三十晚上专门去摸小孩额头,被摸后的小孩就发热变傻。为避免小孩遭遇不幸,民间时兴除夕晚上整夜不睡觉守岁,并提前把祟比较害怕的几枚铜钱放在小孩的床头,把祟赶跑保佑孩子平安。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久而久之,被称为“压岁钱”了。
《桯史》记载,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儿子南陔,于春节夜晚,在汴梁街头观灯游玩,却被歹人掠走。歹人正打算向南陔家里勒索一笔钱,可在逃跑途中,巧遇朝廷车辆经过,机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南陔,仓皇逃离。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皇宫,见到了皇帝宋神宗。宋神宗问清了事由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其压压惊。此事很快传了出去,并广泛流传于民间。
古人发压岁钱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或压在孩子枕头底下。故有晚清文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说的就是清代北京的岁俗,这可能是最早提到了“压岁钱”三字。那年代的钱还是古式铜钱,是有孔可穿的。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压岁钱总是一毛二毛的,放在枕下的红纸包里。红纸包里还有“压岁果子”、“压岁大糕”、“压岁蜜枣”等点心,在我们一睁眼未说话前,要先用红纸包里的点心“堵下嘴”,然后才可说话。至于是何原因,还一直是个“谜”。那时的压岁钱虽少,但往往是口袋没捂热,就主动交给父母补贴家用了。
现如今,压岁钱数额愈来愈大。孩子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压岁钱随意花,或购学习用品或买衣物零食等,甚至有人开户存银行,压岁钱的文化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遗憾的是,每年过年都有人为压岁钱糟心,竟有家长教孩子索要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拿到手后先掂一下轻重,甚至马上打开数数,一两百撇嘴,三四百没意见,千元笑逐颜开,完全以金钱多少为衡量标准,根本就失去了压岁钱的真正意义。记得网上曾有人推出“压岁钱行情地图”的记账软件,我特地也看了一些跟帖,真的有很多人为压岁钱所困。去年竟有人家因压岁钱对峙公堂……其实,春节并非人人高兴,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谓是个“年关”呢。
压岁钱代表的是一种民族风俗,一种美好的祝福。而如今社会,不少孩子也有成年人,祝福和感恩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无论给多少压岁钱,天经地义,多多益善,这跟“赌博成瘾”没有两样!所以,窃以为不应让孩子们以拿到“更多压岁钱”为目的、荣耀,作为衡量“爱”的标准,而应该让他们更多的学会体谅父母,尊重亲情,知恩图报,懂得压岁钱的真正内涵与美好寓意,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副刊向您征稿啦!生活趣事、人生感悟等均可,要求原创,字数在1000字左右。来稿时请注明个人信息,拒绝一稿多投。
投稿邮箱:907077522@qq.com
主持人:邢雪雪
编辑:王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