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中学赵豫平老师分析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后,他认为相较于前两年试题有明显变化。
一是全新的试卷结构,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双选题)分值增加,达到43分;
二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回归散文文体,实用类文本阅读不再是传记且为多则材料;
三是语用题用“得体”替换“连贯”,用“逻辑”取代“图文转换”;
四是作文命题融合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的特点,在更加开放的同时,对考生阅读理解、审题立意、文化积累,思维能力等要求有所提高。
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命题变化
他表示,相对而言,今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命题变化不大,文言翻译的难度较上年还有所降低,除“岁屡有年”中“年”字可能会让一部分同学感到为难外,其余均比较明白。成语病句也沿用上年的考察方式,所选词语和句子都是生活中常用又易错易混的,看似简单,但要做对却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选择了很多年都没有考过的散文,但选文语言平易,设题也比较“厚道”,紧扣文本,答题方向比较明确。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改多年人物传记的选材,选择了两则有关垃圾分类的短文,贴近生活,命题中有8分为选择题,4分为表述题,意在强调对文本信息的确解把握。如此命题,较好的体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对阅读的不同要求,总体来说,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是有利的。
诗歌鉴赏今年首次采用选择题加表述题的考察方式,选择题考察对注释中作出明确解释的一个典故的理解,表述题则考察首联的情感的理解,可以说回避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做答。
“语用”题变化 传递命题人导向
赵豫平老师介绍,今年高考题的变化还体现在“语用”题上,第19题用“得体”取代“连贯”,四个句子中涉及的谦敬词有“失陪”“璧还”“寒舍”“千金”。“语言得体”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这个导向值得肯定。第21题用“逻辑”取代图文转换,也许是想要强调做事不能只凭感觉,更要明理讲理,这是国人思维的一个短板。命题人可谓用心良苦。
总之,今年语文试题较好的体现了高考“一体四面”的育人导向,既照应改革,融入社会正能量,又突出时代特征,聚焦阅读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察更加精准全面,在题型变化与难度把握上分寸拿捏得比较好,对今后语文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应该是积极的。
华商记者张超
编辑:华商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