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陕西新闻

“北京姑娘”路生梅坚守承诺扎根黄土地51年

时间:2019-08-25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
   响应号召从北京来到佳县
   帮小县城建立正规儿科
   她给患者开简单有效的药
   能不住院就不住院
   能不输液就不输液
  当年嫁陕北小伙轰动榆林
   拒绝返京及到西安工作机会
   她说“佳县这块土地需要我”
   退休后拒绝多家医院聘请
   每周义务坐诊救治患儿
  

   1968年冬的一个早晨,一位瘦小的姑娘拎着小包从一辆卡车上走下来,满脸疲惫的她穿过窄窄的街道,走进佳县人民医院,她就是来自北京的路生梅。年仅24岁的她响应号召来到荒凉贫瘠的榆林佳县,当起一名儿科医生。自此,与佳县结下不解之缘,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这一待就是整整51年。

  初到佳县,被眼前场景惊呆——
  所谓的县医院就是墙皮脱落的两孔破旧窑洞

   作为一名北京姑娘,路生梅和那个时代的北京孩子一样,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主席和外国元首捧过花,她原以为毕业后会分配到曾经实习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或儿童医院,没想到的是,1968年,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年仅24岁的自己会背上行囊,踏上西行的列车一路到达铜川,再从铜川转卡车到佳县这座小县城。
   “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从此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告别所有的亲人。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我的人生历程》一文中这样写道。
   “车上有人听说我要到佳县,就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说那里吃不上穿不暖,甚至都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8月20日,75岁的路生梅告诉华商报记者,到佳县的第一天,她就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坑坑洼洼的土路,空旷的荒野中零星散落着几座坟头,所谓的县医院就是墙皮有点脱落的两孔破旧窑洞。
   刚到佳县那几年,路生梅想亲人、想朋友,每次收到家信都是眼泪决堤。当时,通往佳县医院的土路旁是一片荒野,还散落着坟头;老百姓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但每天就供应一瓢;在陕北要住窑洞,可她连火都不会烧,只能睡冰冷的土炕……
   “那时候的我根本不会想到,在北京之外,世界上还有这么贫苦的地方,那种穷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是当时佳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路生梅感慨地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让身在异乡的她不知偷偷地哭了多少次。

DSC03133.JPG

  嫁给陕北小伙,曾轰动榆林——
  “他身上有陕北人的特质,淳朴、勤俭和善良”

   来到佳县的第三年,路生梅和绥德一位小伙子结婚了,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榆林地区。“北京的大学生大夫,怎么会嫁给一个中专毕业的男护士?”当地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到佳县时,举目无亲,他对我格外照顾,他身上有陕北人的特质,淳朴、勤俭和善良。”路生梅记得,大雪后,丈夫出门扫雪,先把县城大街的交通要道扫了,再把医院每孔窑洞前的雪都扫了,最后才扫自家门口。
   “我最欣赏的就是他的人品。”路生梅说,虽然爱人家里很穷,父亲过早去世,但在“糠菜半年粮”的年代,他的母亲一人带大了10个孩子。路生梅从中看到了一股劲儿,这也是鼓励她在陕北生活下去的那份坚强。
   2007年5月14日,路生梅的丈夫高正胜因病去世,一生救过无数病人,对亲人却无回天之力,这对路生梅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但她强忍悲痛继续为患者解除痛苦。

  为小县城建立正规儿科——
  刻苦学习成多面手
  出诊路上雪地里摔40多跤

   在路生梅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的佳县不仅仅是荒凉,人们连基本的医疗常识都没有。有一次,她徒步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位待产妇家中,进门时,眼前的一幕让她痛心不已:产妇已经生产,就坐在一个沾满血迹的土袋子上,家人担心产妇休克,就用手拽着产妇的头发,另外一名家人正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断脐带。“慢着!”路生梅冲过去抢下剪刀,一边向他们解释,一边快速拿出消毒器械,有条不紊地给孩子断脐、包裹。
   事后,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普及科普卫生知识。因路生梅大学学的是儿科,当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要求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等各科知识,路生梅作为医学院儿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院领导对她有着更高的期望,老百姓的信赖和渴求也更甚,她被逼着跨专业领域探索。白天扛着农具参加劳动、接诊病人,晚上点着油灯刻苦学习,很快,路生梅便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那时的佳县人民医院住院医生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路生梅已累至极点,心想这周的班总算快值完了,明天可以好好睡一觉。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一个肠穿孔的病人住院了。紧急的救治手术是在汽灯下进行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病人得救了,路生梅却昏倒了,整整昏睡了一天一夜,直到星期二中午才醒过来。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里,路生梅记不清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次,实在太多了。
   数年后,当北京大医院的儿科早已细分出小儿内科、外科、血液科的时候,佳县人民医院终于在路生梅的牵头下,将小儿科独立分离出来。由于条件落后,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同时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提高护理技术。当时佳县是全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医院小儿科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跌了40多跤。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因为害怕再摔跤,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因病情较重,路生梅给病人治疗了几天,等患者病情好转后准备离开时,细心的女主人为她送上了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她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数次拒绝返京的机会——
  与其说我服务佳县群众
  不如说佳县人民成就了我

   1981年,路生梅第一次回到阔别十几年的北京,姑姑抱着她说:“小梅,你回来吧,别在那儿受罪了,我们都很想你。”哥哥和妹妹也劝她回北京,但是被她婉拒,当时家人都不理解她为何要放弃条件优越的北京,而选择荒凉贫瘠的小县城。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分别被选派到北京协和医院和陕西省主治医师学习班进修。因为成绩优异,指导老师都表示可以为她调回北京或者西安,特意为她开绿灯。离开小县城到大都市,是很多人的梦想,很多大学同学都回到了大都市或出国。虽然北京是她心心念念的家乡,那里有她的亲人、同学,去西安、香港工作她也会有更好的发展,但路生梅的心已扎根在了佳县,她深知“佳县这块土地就是需要我的地方,佳县人民需要我,佳县患者需要我”,她一心只想把学到的医学理论技术带回去,因此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
   路生梅说,离不开这片土地的一个原因是当初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她在佳县成家了,有儿有女,离不开了。
   谈起现在想不想回到北京,路生梅感慨万千,当年她报考北京第二医学院就是为了留在北京。“我无聊时经常问自己,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是留在北京还是佳县?我会毫不犹豫地留在北京。如果能留在北京的大医院,我可以一生投入到我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中,那样我可能会有更突出的成就,能为全国更多的患者服务。”不过,她也告诉记者:“大医院有值得羡慕的地方,但是基层医院也有自己的优势。”
   提起对北京和佳县的感情,路生梅动情地说:“现在感觉自己又是北京人,又是佳县人,各占一半。人总是不忘故土,北京给了我教育,佳县给了我事业。与其说我服务佳县群众,不如说佳县人民成就了我。”

IMG_20190820_144733.jpg

  退休后义务坐诊——
  我的老师都98岁了仍然坐诊
  我为什么不能继续给人民服务呢?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和她同龄的大夫退休后大部分都被西安、榆林等地的医院返聘,但路生梅还没有完成“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诺言,于是选择继续留在佳县工作。2018年12月,她完成了对佳县人民的承诺。退休后,因为医术精湛,有不少医院希望能聘请她做专家,都被她一一拒绝。
   路生梅的老师全国小儿外科创始人张金哲、全国小儿骨科创始人潘少川老师已过耄耋之年还在北京儿童医院坐诊,站起来迎送每一个病人,这对路生梅的触动很大:“我的老师都98岁了仍然坐诊,我为什么不能继续给人民服务呢?”
   2019年起,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每周一、三、五的上午为佳县儿童义诊,风雨无阻,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片赞誉。每次她坐诊,都会有患者慕名而来,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排队的情况。
   “问题不大,回去以后多喝水就行。”“嗓子有点红,应该是病毒引起的咽颊炎,吃点小儿清咽颗粒就可以。”能不住院就不住院、能不输液就不输液,路生梅总是给患者开简单有效的药。

  

面对荣誉她说——
  刚开始根本就没想过获得荣誉
  就想着治病

   一路走来,路生梅获誉不断。1994年,她被评为佳县“共产党员标兵”;2010年荣获儿科协会“突出贡献”奖;2016年被评选为“感动榆林”2015年度人物、第四届“榆林好人楷模”;2017年荣获榆林市儿科协会“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被佳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两学一做十佳标杆”荣誉称号,被佳县机关工委授予“2016年度党员标杆”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称号……
   2019年8月18日,由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70年·医路初心”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暨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颁奖典礼上,路生梅荣获“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称号,更让路生梅感到高兴的是,她的母校首都医科大学给她送来特别的礼物:京剧人偶。“斩病魔,济世活人五十载;为人民,精业尚德正青春”,这个礼物完美地阐释了路生梅医术精湛、医者侠气、根在京华的大半生!“虽然是一件小小的礼物,但代表的意义不一般,这是母校对我的肯定。”路生梅有点哽咽地说,她从医这么多年,一直深深地记着首都医科大学的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面对荣誉,路生梅笑了。“刚开始根本就没有想过获得荣誉,就想着治病。”她说,也正是这一份份荣誉让她感觉责任更大了。
  佳县人民说——
  路医生的事迹3天也说不完
  我们都要对她说声谢谢

 

  离家前,她是风华正茂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生,现在她已是七旬的陕北老妇。路生梅的坚定付出和精湛医技,使她得到了佳县人民的认可。在佳县,一提起路大夫,大家无不充满敬仰之情。好多人都说:“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过路大夫看过病。”
   “路医生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给我们做义诊,而且给我们开的药都不贵,最重要的是管用。”一位患者家属对华商报记者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一下路医生,我们佳县人都应该对她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佳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李红卫表示:“我虽然没有经历过60年代的艰辛,但知道当时的情况十分艰苦,路医生能够坚持下来,是我们所有医务人员的榜样,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更好地为佳县人民服务。”
   佳县文明办主任郑怀利谈起路生梅更是滔滔不绝,笑着说:“路医生的事迹3天也说不完。路医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完美地诠释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真正含义。”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微信图片_20190620093712.jpg

编辑:二三里

  • 上一篇:退役军人因患病生活困难 吴堡发放7万元省级退役军人援助基金
  • 下一篇:打好延安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督查持续到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