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陕西新闻

20年文明篇|创文明城市 惠民生生活 让市民共享城市文明成果

时间:2017-06-29

 

/

  一个时代文明的进程,就是社会进步的进程。延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既有自然的禀赋和继承,更具备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文明基因和冲动,一直以来,延安从文明走向文明的步伐从未停歇。

  在创文的过程中,延安从自曝“家丑”到精准创文,从解决民生难题到树立道德标杆,近年来,在这座以文明加冕的城市,沟沟峁峁中无不透着文明的气息。

  弥补短板

  让城市随处透出文明光影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对创建文明城市进行了安排,在探索与实践中一套较为成熟且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

  面对自然环境较差、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延安毫不避讳地自曝“家丑”、勇于“亮短”。

  2015年,22家违法违规企业、184名“老赖”被拉入“黑名单”,在媒体上集体亮相、全面开展“曝光不文明、市民随手拍”活动……

  正是因为有短板的存在,延安人民才下决心去改变。

  在整治不文明现象的过程中,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分管领导亲力亲为,78个责任单位整体联动,33名社会监督员全程监督,百万民众全民参与,5条热线全天值班,集中公布责任单位工作任务,设立监测点定期监测,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聚全民之力、积全民之智,从各个层面积聚的实力,从不同维度凝结的合力,随时随处透出文明光影,让市民更具幸福感。

  精准创文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作风,延安正在用这种用实事求是、敢于较劲的精准精神向全国文明城市挺进。

  创文惠民

  传递贴心的文明温度

  为了把文明创建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延安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使文明创建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支持。着力解决市民交通出行、就业增收、教育上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买菜难、卖菜难、如厕难等民生突出问题,让更多市民共享创建成果、让创建成果普惠广大市民。

  民生改善的浓浓暖意,幸福指数的步步提升,是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路上最“贴心”的收获。从重点部门周末加班到实施市直机关错时上下班,从重新划定交通标识5000米到增设停车诱导系统、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从专项整治“车窗抛物”到开展“曝光不文明、市民随手拍”,从交通秩序、城市管理“百日会战”到“十项整治”,从公布市长信箱、创文热线到依托“12319”公共服务热线、建立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和应用平台体系处理各类群众需求……都在传递着一种“贴心”的文明温度。

  每天15趟次的火车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6趟次直达西安的动车只需2个小时,飞往重庆、北京等地每天4个航班次,架起了一座座承接天南地北人、喜迎四海五湖客的“连心桥”,487辆公交车、850辆出租车巡回在20条市政道路,穿梭在背街小巷、社区小区,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便捷。

  2014年,延安市荣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近年来,延安市按照“突出特色、注重实效,齐抓共管、完善网络,创新改进、优化环境”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涉及千家万户幸福的民心工程。曾几何时,未成年人一度成为“网吧”的主客,现如今已成为过去。多年来,延安市围绕“净边、净网、净吧、净频”活动,整合组织文广、公安、工商、城管等力量,联合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进行清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延安创文工作的成果,既让市民为延安自豪,也为他们自己艰辛付出而自豪,让创建工作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暖意。

  延安模范

  让城市的文明更有厚度

  “见贤思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全社会都要深入学习延安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社会新风尚”。2016年6月1日,在延安广播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如是说。

  30名延安模范、20名提名奖齐聚一堂,用朴实的语言、用沉默的行动、用坚定的信仰、用开拓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着“大爱无疆、大我无声”的人生境界,展现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摊不在大,可谋生则行;人不在强,因有爱则善。子长县的残疾人闫保元,用一个瓜子摊的微薄收入,不但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而且无怨无悔地抚养着3个弃儿。

  “修德立诚,人所以立身;崇德向善,国所以致远”。草根变成了英雄、平民变成了明星,数据显示,延安目前拥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中国好人6人,陕西省道德模范26名,陕西好人33人,是他们让这座城市的文明更有高度、更有厚度。

  生态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每天早上一定要爬一回凤凰山,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想听听林子里的鸟叫声。”居住在凤凰山麓的市民张红艳说,“特别是每年春天的布谷鸟叫,布谷鸟一叫,就是播种希望的开始,每每这时,就能勾起我对老家太多的思念”。

  “山秃穷而陡,黄沙漫天飞”曾是延安的真实写照,但却一举拿下了国家森林城市的“国字号”金牌。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创建资金62.4亿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截至目前,森林覆盖率46.35%,林草植被覆盖率67.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882.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2.65%,公园绿地面积1496.5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5平方米,退耕还林1077万亩,降雨量增加至550毫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27%提高到68%。通过一串串的数字不难发现,延安变绿了、变清了、变美了。

  让延安人幸福的不仅是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还有林业产业给农民鼓了“钱袋子”,目前全市苹果面积达35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人民币。

  如今,延安的天变得更蓝了,山变得更绿了,水变得更清了,坐在广场上向阳的角落里,望着蓝个莹莹的天空上飘着几朵云彩,幸福的人儿脸上满是笑容。 华商报记者张建全


编辑:刘慧

  • 上一篇:20年感恩篇|华商20年感谢你一路相伴
  • 下一篇:20年教育篇|延安市实现——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