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助的城区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百姓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都体现着渭南高新区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卫生计生惠民为本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高新区全面实施各项惠民工程,推动民生事业发展。从社区服务标准、公共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到居民人均化收入、就业率的增长,让高新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高新撑起民生“幸福伞”。
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分级诊疗破居民看病难
近年来,高新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不断整合基层资源,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据悉,高新区共有医疗机构63家,其中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家,村卫生室24个,企业医院1家,民营医院2家,个体诊所31家。设床位的医疗机构6个,实际床位数257张,实际卫生技术人员15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2人,注册护士42人。
8月30日,高新区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龙介绍,结合区内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实际,高新区探索建立了符合区情的分级诊疗制度,由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中心医院、市二院、市第一医院以签订协议书的形式,建立医联体和医共体,坚持居民自愿、基层首诊、政策引导、创新机制的原则,规范转诊流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首诊能力,引导群众在基层合理就诊,逐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
8月30日上午,在高新区白杨卫生院,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高新区以白杨卫生院为龙头,各村卫生室为辅助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一体化、规范化管理,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改进就医流程。大力支持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住院业务,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结算,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群众就医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高。
在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卫生服务,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同时,高新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诊疗体系,让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区内就可诊治。
深化医药卫生改革
“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患者
走进高新辖区的白杨卫生院,卫生院开展的乡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签约服务”赢得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据悉,高新区组建家庭医师团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贫困户、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以来,已签约家庭医生810户,普通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60%以上。
“签了家庭康复签约服务,我们不用排队挤到医院,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切实的方便了咱群众。”正在高新辖区白杨卫生院就诊的患者说道。
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高新区不断完善崇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白杨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中医药传统,建立了以崇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助的城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白杨卫生院为龙头,各村卫生室为辅助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提升了高新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力;组建适应高新区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家庭签约医师团队,确保群众小病不出社区、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区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标。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发展
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为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卫生项目发展,高新区农村居民参合参保率达100%,重大疾病病种合疗报销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效消除了部分农民因重大疾病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现象。
“我们还开展母亲健康工程、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两大惠民工程,服务辖区妇女,倡导优生优育。”在高新区崇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据悉,高新区还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托底政策,城乡居民医保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农村居民免费享受新农合政策,个人筹资额度从120元提高至150元,由管委会统一支付。2017年参加新农合43136人,农村居民参合参保率达100%,管委会统一支付部分为农民减轻负担642.5万元,门诊统筹报销补偿30116人次,补偿金71.9151万元,慢病补偿215人,补偿金24.066万元。
同时,高新区还不断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支持发展中医药保健多元化健康服务,推广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医师执业行为,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现高新区贫困家庭门诊治疗实行直报,直报后自费部分由白杨卫生院按100%予以补助。为因病致贫户和贫困户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每月不少于一次入户进行义诊,充分利用医联体打通贫困家庭就医绿色通道,贫困家庭人群健康得到保障。
民生优先不是新理念,但民生追求永无止境。渭南高新区将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基础工作,探索“住、养、医”结合的医疗卫生体系,全力推进高新区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华商记者 邢雪雪
编辑:华商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