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3亩地的蔬菜,让我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呀!现在我想用自己种菜的经验和技术,帮助村里其他贫困户一起种菜脱贫。”4月26日下午,在临渭区阎村镇宋家村村民宋亮娃家的菜地里,宋亮娃正在精心的料理菜园子,提及脱贫致富,宋亮娃起身拖着自己曾受伤的右腿,慢慢走出菜地,乐呵呵的望着不远处正在建设的40亩蔬菜基地,一脸幸福与期待。
一场车祸变身贫困户
59岁的宋亮娃朴实,不善言谈,提及过往,他叹了口气说:“那些年,太难了……”。8年前,一场车祸,让他瘫痪在家,这一躺就是4年多。家里三个儿子正值上学年龄,加上年迈多病的老母亲,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妻子身上。为了给宋亮娃治好腿,大儿子初中毕业辍学打工,妻子跟亲戚邻里到处借钱帮宋亮娃治腿。
看着日夜操劳的妻儿,宋亮娃心中五味杂陈,他也多次拖着行动不便的腿到处找活打工,可处处碰壁,没人找他干活。
“大儿子已经因为我辍学打工,我不能再连累家人,拖累亲戚朋友。”宋亮娃开始思索,作为靠天吃饭的农民,他也没有什么特长,只会种地。而宋家村古时候就种植蔬菜,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加之又是渭南城区的后花园,只是后来村子年轻人都忙着出门打工,不愿在好好利用田地种植蔬菜。
宋亮娃也四处跟村里老一辈人打听,河道边的田地种植哪些蔬菜比较好,他要改变自己及家人的处境,他要甩掉贫穷的帽子。
2013年,宋亮娃萌发了一个想法,在自家河道的田地里种植蔬菜,他开始买种子,种菜,找销路……
不等不靠拔穷根
有了种植蔬菜的想法,宋亮娃和妻子张春娥就利用起自家的三亩地开始筹划种植时令蔬菜。
“那时候,太难了!我当家的又是个好面子的人,绝不能靠亲戚邻里村子一直帮扶着,得靠自己!”59岁的张春娥提及前几年的苦日子几度哽咽。
刚开始种菜时候,村委会给宋亮娃还发过一些补助资金,帮助他用来买菜种子。此后,夫妻俩就日夜穿梭在菜园子,精心料理蔬菜,还在城里找销路。
宋亮娃有自己种菜的一套经验和方法。“我种植的都是绿叶菜,哪个季节哪些蔬菜能买上价钱,什么时候种的菜不愁销路,我都摸索出经验了,而且村委会和帮扶村里的区人社局还经常组织专业农技人员给村民做培训,现在我们学习的都是科学会种植蔬菜!”如今的宋亮娃对于种菜自信满满。
宋亮娃借助扶贫政策不等不靠,勤恳能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他不仅种植蔬菜,还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及贫困家庭收购他们采摘的野菜,拿到城里蔬菜摊位上卖,给孤寡老人及贫困户一些生活补贴,而且还积极为同村村民作蔬菜种植培训,成为了村里的脱贫模范和典型。
贫困户成致富带头人
4月26日下午,临渭区闫村镇宋家村村主任宋鹏选介绍,宋亮娃在脱贫路上给群众起了模范带头作用,他本人能干,在产业扶贫方面,带头种蔬菜,自己摸索经验给群众做技术指导,有时还在给群众搞简单的技术培训,时令季节蔬菜价格、市场他也通过几年种植都有经验,能给村民做指导。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技术帮扶等政策,2016年年底,宋亮娃已走出贫困,目前最低三万元的年收入也让日子过得越来越舒适。
“我下一步的打算就是想通过自己种菜的经验和对蔬菜市场熟悉和掌握情况,帮助村里的贫困户一起种植蔬菜,做好蔬菜园区的建设,和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宋亮娃说。
“宋亮娃是个贫困户,还腿脚不灵便,今天看到他们夫妻俩把日子能过成这样,还帮助其他村民,我们真是佩服。”阎村镇宋家村主任宋鹏选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看到宋亮娃自力更生脱贫成功,阎村镇及包联单位临渭区人社局决定树立脱贫典型,同时帮助他做大蔬菜产业。
政府扶持建蔬菜基地
临渭区阎村镇宋家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国强介绍,为了贯彻镇党委绿色发展、产业扶贫的思路,村委会组织党员干部到渭北、富平、大荔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优势产业,根据本村情况,2016年村里流转土地40余亩,成立惠民双创蔬菜种植农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产业+贫困户”的模式,紧跟城区市场对绿色无公害的需求,吸纳10户贫困户入园打工,由贫困户在蔬菜基地进行劳作,经合作社销售产生效益,统一参与产业扶贫,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产业引领作用,摸索出一条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双赢道路。
“目前,我们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完善中,扶贫先扶志,要让贫困户家的劳力有活可干。”村主任宋鹏选说,蔬菜基地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跟政府相关部门对接后期建设资金问题,而把贫困户的劳力雇佣在蔬菜基地进行劳作,不仅让贫困户拿分红,也能挣工钱。
赵国强说,下一步资金到位后,我们将这40亩作为试点,继续从南从北扩大试点,让蔬菜基地建设扩大化、规模化,带动周边更多的贫困群众致富。
阎村镇分管扶贫工作的武装部长高涛介绍,精准扶贫实施后,阎村镇主要依托产业发展和双创基地解决就业形成两种模式脱贫致富奔小康。宋家村的蔬菜基地建成后,规划今年全部提升,形成现代农业园区,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种植更多时令蔬菜,增加贫困户收入,助推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华商记者 邢雪雪
编辑:华商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