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个“发小”突然远道而来。算起来我们已经30多年没见了,作为同龄人,小时候我们一同上学放学,儿时友谊加上父辈又是战友,关系自然非一般人可比。
上中学那年,他们一家迁到了外地,联系慢慢减少,到后来就完全失去了消息,我脑海中也渐渐淡忘了还有这么一个儿时玩伴。没想到30多年后,他竟然辗转找到了我。
那天我们一边叙旧一边喝酒。他端起酒杯说,这次他专程回故乡看看,主要是想见见我这个老朋友。话题自然离不开子女,他称女儿大学毕业,学的财会却一直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两口子一直为这事操心。
朋友走后,我一直在猜测,是不是应该帮他。他天远地远跑来见我,难道只想叙一叙几十年的交情,女儿的事也许才是他这次来找我的关键。于是,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我有一哥们,办的企业正差一名会计,不妨让他千金来试试。朋友千恩万谢,却委婉拒绝,说女儿刚刚在当地找到了差事。
这事就算撂下了。不想去年“五一”,“发小”又不请自到。他告诉我,上次走得匆忙,都没有时间去看看我的父母,回去后内心不安,还备受他父母责难,所以趁这次休假,专门过来拜见二老。
朋友离开时,送他去车站。一路上朋友都在叹息,说女儿工作并不很开心,因为干的不是本行,一直想着跳槽。我心一紧,难不成这是一个试探,想让我帮他女儿过来干上次那分会计工作,才找了个拜见二老的借口,实则是要我帮忙。可是当我提出要再次帮他时,他又笑着谢绝了,说孩子创业的困难,要自己学着解决。我嘿嘿一笑,觉得自己是个傻子。
转眼到了去年国庆,朋友趁着大假又来了。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我不再主动问他需要什么帮忙,我要等他自己提出困难,请求我帮忙,那时我再出手也不迟。
可是我又一次错了。朋友这次来,除了叙叙旧,更重要的是帮我父亲带了治哮喘的药来。他说上次来,见我父亲哮喘得厉害,回去后就四处寻访,最终找到一个老中医开了祖传秘药带来。
然后就是我愣住了。我认为他是有求而来,而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要求,他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送药。
那天饭后散步,我握着他的手,内心十分感慨:人这一辈子,谁没有几个至亲好友,彼此间有时邀约在一块喝喝茶聊聊天再正常不过,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谈笑间也就解决了。也许正是这种习惯性思维,让我们有意无意陷入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价值圈中,从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纯粹的友谊。
其实这种友谊,一直在我们身边。
编辑:王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