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白驹过隙。五年时间,延安新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年来,新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延安大剧院、学习书院、文化广场、延安博物馆等相继开工建设或已经建成投用。
五年来,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多项展演任务,“文化+”开发模式让文化产业更具活力。
五年来,新区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秧歌汇演”、风筝节、锣鼓展演等活动吸引了数十万市民群众踊跃参与。
五年来,延安新区像衬托红色革命圣地之花的一枝蓬勃绿叶,像黄土高原上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明珠,像一幅浸染着青山、绿水、生态、和谐、乐居的美丽城市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文化舞台搭建起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内在气质和外在魅力的源泉。在建设之初,新区就将文化定位于充分体现延安作为“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神圣地位和文化内涵,凸显延安新区作为黄土高原上最年轻的城市所应该具备的时代特色和城市精神。
2016年10月15日晚,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在延安大剧院举行,这是地级市首次举办该项国家级艺术盛会的开幕式。延安大剧院圆满完成了艺术节开幕式和艺术节期间的各项展演任务,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这座历经15个月建设、占地105亩的延安首个国际化、专业化、综合性、标志性建筑,总建筑面积33134平方米,由大剧场、戏剧厅和音乐厅三大主功能厅组成,可容纳观众2200余人。大剧院还有多间大型会议室、展厅、办公室、培训室、化妆间、排练厅、贵宾接待休息室等,可满足延安市各类会议、教育培训等使用,是集剧场演出、会议、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
文化公共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是城市文化的实际载体,也是市民享受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层次的重要场所。新区在规划时提出,要将中轴线片区打造成新区的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体育中心,充分围绕大剧院后期运营和转型的需要,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延安市“两会”召开需求,增加文化、教育、培训、酒店、会展、旅游配套等功能。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的混合开发模式,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载体,采取“文化+商业、文化+教育、文化+体育、文化+健康”的多种开发模式。通过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催生出新产业、新创意、新业态。
目前,延安大剧院已经成为新区乃至延安新的地标性建筑;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包含了阅读空间、展览展示、影院讲课、观景平台、休闲庭院等五大功能空间的新区学习书院五月份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延安最漂亮的书局必将成为人们求知求学,促进文化交流的全新平台;占地112亩的文化公园已于去年底建成投用,成为集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展演、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位于为民服务中心西侧的图书馆已经成了市民阅读学习的好去处;占地300亩的人民公园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用;总建筑面积43322平方米的延安博物馆群也将于今年开建……
这些文化设施集中展现了延安的红色文化、根脉文化、民俗文化和城市发展风貌,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设计来看,结合了实用性、艺术性、创意性于一体,简朴中不乏庄重大气,同时还加以陕北剪纸、陕北石版画、安塞农民画等作为装饰,让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到了延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我们把延安的民俗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将延安自然生态优势注入人文景观设计,将延安红色文化的精神贯穿于城市核心发展区域,在搭建文化大舞台的同时,将延安的多种文化元素充分聚合、渗透,呈现了文化新区的崭新名片。”新区规划环保局负责人介绍说。
文化大戏接连上演
2016年10月18日晚,话剧《朝天门》在延安大剧院正式上演。浓郁的“重庆元素”让延安观众感受了朝天门的历史变迁,而剧中人物的情感起伏,以及在国难时表现出的大爱与大义,也让不少观众感动落泪。话剧落幕的时候,全场观众掌声雷动,称赞叫好。
艺术节期间,除开幕演出剧目《家园》外,《朝天门》《祖传秘方》《兵者·国之大事》等三部重量级话剧轮番在大剧院上演,为延安的老百姓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到新区看话剧”一时间成了延安人民热议的话题。蜂拥而至的不仅有老城居民,还有从西安、韩城等地特意赶来的话剧爱好者和游客。话剧展演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
大剧院的火爆并没有随着艺术节的闭幕而“沉寂”。2017年农林卫视乡村春晚于1月21日在大剧院上演,而时下大火的综艺节目《奔跑吧》也于近日在大剧院取景录制。延安大剧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凯告诉记者,我市目前正在积极对接引进大型歌舞剧《永远的长征》,不久后,它将作为大剧院的常态演出剧目呈现给延安观众。
“延安过大年”秧歌汇演是延安老百姓每年春节期间年味最重的一道文化大餐。以前一直在老城区双拥大道举行,由于参演人数和观众较多,经常出现道路拥堵情况,给市民带来不便。今年,汇演迁至新区。2000多名演员热情饱满地为全市人民表演了陕北大秧歌、安塞腰鼓、少儿足球、洛河战鼓等精彩节目,现场秩序井然,群众反响极好。
除“延安过大年”秧歌汇演之外,新区还相继举办了风筝节、汽车越野赛、千人冬季越野跑、焰火表演、明星演唱会、艺术节倒计时锣鼓展演等数十余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吸引了数十万市民群众踊跃参与。
八方文人纷至沓来
2013年11月22日,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本原文化研究学者靳之林来到延安新区参观采风,并表示将继续向延安的老百姓汲取创作营养,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2014年元月11日,延安市作家协会组织市县区百余名作家走进新区,进行采风和文学创作,先后推出了新区采风专刊和诗集专版,让新区成为了又一文学创作的新源地。
2014年2月14日,“黄土画派”的旗帜和领军人物刘文西院带领30余位黄土画派采风团成员,来到延安新区,观看建设中的延安新区场景,刘文西现场题字“壮美延安新区”“气壮山河”,对延安新区的美好明天充满了期待。2016年,时隔两年,刘老再次来到新区采风创作。
2014年4月10日,陕西省政协文教委组织作家来延安新区调研采风。成员们纷纷表示,新区“平山填沟造城”的壮举和规划建设的速度令人震撼,“红色旅游在老城,生活工作在新区”“鲜花似锦、绿树成荫、鸟语虫鸣、波光粼粼”,这是他们对于未来延安新城的美好期许。
……
自新区开工建设以来,广大作家、文艺工作者就把目光纷纷投向这里,齐聚新区采风,寻求创作灵感。往来不息的车辆成了作家心中游动的字符,广阔平整的土地成了画家眼里挥毫泼墨的巨幅画卷。如今的延安新区,已成为一方创作沃土。
作家高建群是老延安人,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2013年底到2014年初,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三次来到延安新区考察观摩。他在《祝福延安祝福新城》一文中写到:延安新区(北区)建设,就是再造一个洛川塬,让世世代代局促的人居环境变得好。
作家雷涛则在《圆梦清凉山》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看到新区时的状态:我站在临时设定的瞭望台上,望着眼前的一马平川,还有那川流不息的施工机械,除了激动和感动,脑子里浮现的只有两个字:“震撼”。昔日荒沟秃岭,今日平畴无垠,这才是翻天覆地的变迁啊!孟西安、朱文杰、张西望、常智奇等一大批知名作家也纷纷撰文赞叹新区。
2016年9月13日晚,“大美延安·魅力新区”诗词大赛颁奖晚会在延安大剧院举行,12名参赛作者受到表彰。此前,延安诗词学会130余名会员深入新区进行采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90余名作者的380余首作品。延安诗词学会会长苏世华表示,在评选诗歌的过程中,专家们感慨有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诗人能有如此高的热情;没想到能收到这么多作品;没想到作品的质量如此之高,“而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延安新区的确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是一座令人迷恋的新兴之城。”
编辑:华商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