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陕西新闻

渭南七旬老读者:20年订阅不间断 《华商报》新闻及时 内容丰富

时间:2017-05-05

  从1997年《华商报》改版起,他就开始订阅,如今他已经七旬老人,20年来从未间断订阅,每天看《华商报》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他就是今年74岁的渭南市区居民陈超老先生,他说,爱看《华商报》是因为这里的新闻及时、内容也丰富。

  最爱看有法律意义的新闻

  陈超今年74岁,祖籍湖南长沙,幼时随参军的父亲先后辗转东北、武汉等地,于1961年来到西安。1964年参加工作,于1981年因工作调动来到渭南并定居。

  5月3日上午9时许,陈超拿着当日的《华商报》,正在阅读《29岁女孩办婚礼遇怪事男方200亲友是雇来的》追踪(当日《华商报》A3版)这篇报道。在阅读时,他还感慨道:“这事真的太稀奇了,这小伙儿咋能这样做呢?”

  这是他最近一直关注的《华商报》报道的一则新闻。而每天读报纸,也成为他的习惯。

  “从1997年《华商报》改版开始,我就一直订阅,已经20年了,因为这份报纸的新闻及时、内容也丰富,我很喜欢看。”他说,每天早上8时前,黄马甲发行员就会将报纸投送到家门口的报箱,锻炼完后,他出门散步一回家就能看到当天的报纸,对发行员的辛苦也表示赞许。

  他说,最爱看的是有法律意义的社会新闻。比如最近报道的小伙子雇200人冒充亲友参加婚礼一事,他就非常关注,也从中能学习到一些法律知识。

  曾接受采访展示53年前老照片

  “《华商报•今日渭南》我是每篇报道都看。”陈超老先生说,都是咱渭南人身边发生的新闻。

  2011年6月,《华商报•今日渭南》曾开办了“‘我的革命记忆’邀你讲革命故事”栏目,面向社会征集与“我的革命记忆”相关的老照片和老信件。当时,陈超老先生还专门寄来了他在生产队时的老照片。

  当年6月17日,《华商报•今日渭南》E2版曾报道了陈超老先生的“革命记忆”,回忆了53年前在汉中参加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点点滴滴。如今,他还记着当时去采访的记者,并表示:“报道写的很好!”

  他还表示,希望《华商报》今后越办越好,他会继续每天都阅读这份报纸。


  《华商报》改版20周年 图片及故事持续征集

  快来说说你和华商之间的故事吧

  在《华商报》改版20周年之际将推出纪念特刊,目前图片及故事持续征集中,已有多名热心读者参与,如果您和华商也有故事,赶紧拨打热线,也有机会和更多的人分享你和华商的故事。

  征集一:记载20年变迁的图片

  您有保存完好的20年前的个人照片吗?您和爱人20年前的合影现在还能找得到吗?您有自己家庭20年前的全家福吗?您20年前居住的房子、院落、街道等等现在还能找到吗?

  快把这些旧照片,连同现在的新照片一起寄给我们,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就有机会刊载在纪念特刊上!

  同时,我们也欢迎市民提供渭南的街道、社区或者地标建筑20年前的老照片,我们将从中选出让市民记忆深刻的图片,并派记者在同一地点用同一视角再拍一张新照片,两张照片对比刊登在特刊上,以此形式直观反映渭南20年来的巨大变化。

  征集二:你和《华商报》的故事

  1997年7月1日,几乎是在华商报改版同一时间,《华商报》这份亲民的都市报就融入了渭南市民的生活中。

  《华商报》记者采访过你吗?您有什么烦恼求助过《华商报》吗?您所经历的突发事、感人事、新鲜事、烦心事,曾登载在《华商报》上吗?

  20年来,如果您跟《华商报》之间发生过难忘的故事,请拿起笔将它记录下来,不管是散文随笔,还是小小说、诗歌,只要能表达出与《华商报》之间炙热无比的感情我们就欢迎。投稿要求:内容真实,1000字左右。

  投稿地址:渭南市金水路临渭区创业创新基地4楼403室 华商报渭南记者站收

  投稿邮箱:907077522@qq.com

  咨询电话:0913—2071677、2060767

  华商记者 卫楠




编辑:华商报供稿

  • 上一篇:关注!“临渭执行”之“飓风48小时”行动启动!
  • 下一篇:渭南市民疑买到"脚臭盐" 临渭区盐务局介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