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陕西新闻

甘泉一家属院建起“和谐小厨” 免费为住户提供午餐和晚餐

时间:2017-05-15

  下班回到家里,就有热气腾腾的现成饭菜,不用再为吃什么饭而纠结,这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如今,这样的生活在甘泉县财政局家属院成为现实,院子里的每个住户自发的买菜买肉,几个热心的阿姨成为了义务厨师,这样形式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和谐小厨”。

  食材都是住户自发购买

  5月12日上午11时许,华商报记者赶到甘泉县财政局家属院时,院子里已经有人在忙碌着洗菜切菜,为上班上学的居民准备中午的饭菜。财政局的家属院并不大,大门口紧挨着门房的地方,搭起了一个大约30平方米的彩钢棚,彩钢棚下砌着两个炉子,中间有一个操作台,紧挨操作台的地方,还放着一张床。

  今年55岁的朱志英是“和谐小厨”的总管,她主要负责“和谐小厨”的日常管理工作。

  朱志英告诉华商报记者:“在我们搬到这个小区之前,大家也都在财政局的公房里住着,那个时候的公房都是窑洞,4家人共用一个院子,吃饭的时候也都互相串门。1997年,我们搬进了这个小区,住进楼房后,我经常会在饭点打电话叫大家来我家吃饭。时间长了,大家也觉得我做饭的手艺非常好。在2004年的时候,大家看院子里给门房看门人砌的炉子一直闲置着,就有了做大锅饭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谐小厨’就这么成立了。”

  这种新颖方便而又干净卫生的“和谐小厨”,运转起来后就靠大家自觉自发的拿出一些米面油,买菜买肉也是居民自己买,操作台和橱柜也都是把居民家里闲置的东西利用起来。

  “这里的锅已经用烂了一个了,现在用的这个铁锅还是居民从老家找来的。在这个院子,大家从来不会计较钱上面的事,“和谐小厨”从设立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要是计较就不会延续到现在了。每年冬天,“和谐小厨”会暂时停顿一段时间,天气太冷,在外面洗菜做饭都不方便。”帮忙一起做饭的王延芳说。

  每天做饭的成本大概150元

  就在记者和王延芳说话的时候,一位居民又买回来了一袋子胡萝卜。当天中午,“和谐小厨”要吃荞面饸饹。

  朱志英说:“有住户拿来一袋子荞面,所以中午想着就给大家做个荞面饸饹。为了让大家吃好,我们已经有20天没有做过重样的饭菜了。由于是自发的组织,大家也都热情,我们也愿意为大家做干净卫生而又可口的饭菜。有时候住户家里来了亲戚朋友,也都喊着到楼下一起吃饭。”

  有些人因为工作调动,财政局的家属院目前一共住了12户人家,吃饭的人最多的时候能有三四十人。朱志英说:“每天做饭的成本大概在150元,住户买来了什么就做什么饭。前一阵有住户家中的床不用了,也给搬到楼下,中午吃完饭,有的住户也可以在这里休息。还有的住户是老师,下午没赶上吃饭,我们就把饭盛出来热在锅里,等到老师下晚自习再吃。”

  吃完饭大家争着洗碗

  11时30分左右,在五六个厨师的忙碌下,六个凉菜已经做好了。

  朱志英就忙着炒豆腐,豆腐下锅后,朱志英让王延芳递一下酱油,王延芳一看灶台上的酱油,小声地说了一句这酱油不太好,就跑回自己家里提出了一壶酱油。

  为了让大家吃的舒心,做饭的师傅们也是摸清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口味,每天做饭的时候都会提前想好菜单,谁不吃蒜谁不吃辣,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就连洗碗这种事,大家都是争着抢着洗。

  73岁的贺秀珍是“和谐小厨”年龄最大的厨师,她并不是财政局的家属,前两年,“和谐小厨”的炉子坏了,加上院子进行整修,做饭的地点就转移到家住一楼的贺秀珍和对门的家中。

  整修院子时,连炉子也重新修了一下,由于之前的顶棚是石棉瓦,年久失修,去年,住户薛芳琴又出钱将石棉瓦换成了彩钢板。

  住户:院子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

  随着开饭时间点的临近,院子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放学回家和孩子和下班的住户都聚集在院子里,有人把桌子和凳子摆了出来,有人把凉菜和豆腐素汤端到桌上。

  看着人回来的差不多了,朱志英开始压饸饹。

  大人围坐在一个桌子吃饭,小孩围坐在另外一个桌子上吃饭,长幼有序。

  财政局职工步海兵告诉华商报记者:“这么多年来,整个院子里的住户互帮互助,邻里关系非常和谐,谁家要是家长不在,孩子吃完饭也有人帮忙照看。如今,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中午吃啥饭或者是谁买了菜,都会及时在微信群里交流。”

  出钱修过彩钢房的薛芳琴表示,大家住进这个院子20多年来,院内从来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互相争吵的事件,就是连盗窃一类的案子都没有发生过,这是不多见的。大家在一起吃饭只是一个纽带,这个院子里的发生的一切,和现在要打造的“平安社区”的目标是一致的。她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只有家庭和谐了,院子和谐了,社区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

  华商报记者 张建全


编辑:华商报供稿

  • 上一篇:延安新区|新区未来,触手可及!
  • 下一篇:洋县脱贫攻坚“文艺+政策宣讲团”走进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