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开文 雷
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城郊的一座两层小楼,是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的前线指挥部所在地。楼下是食堂和工具间,楼上,居中的是办公室,几张办公桌,十几台电脑。紧邻办公室两边的,分别是援建队员的男女宿舍。
去年9月以来,根据省里安排,什邡扶贫协作喜德县,30名来自什邡各单位的援建队员就此齐聚这大山深处。其中4名女队员,经历着比男队员更艰苦的异地岁月,成为脱贫攻坚的一道别样风景。
烦心事:排队洗澡一次不能超过十分钟
虽然指挥部的艰苦条件一目了然,但走进女队员们的“闺房”,陈设之简陋,依然令记者吃了一惊:十几个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勉强挤下四张由木板临时搭起来的“床”――拼在一起成了“通铺”。
“这样显得我们的床大气阔绰!”说这话的,是4名女队员中最小的陈睿。1988年出生的陈睿来自什邡回澜卫生院。另外3名女队员,分别是什邡市中医院的宋发琼,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任娟和什邡市第一幼儿园的刘清萍。她们自去年9月自愿报名参加援彝行动,分别挂职在喜德县卫生、教育事业的相应岗位,每天上山下乡。
前线指挥长刘灿介绍,虽然条件艰苦,但4名女队员适应能力很强,苦中作乐。“住在一起,方便姐妹们睡前聊会悄悄话。”
在女队员眼中,感觉最不方便的是洗澡。由于驻地只有一个淋浴间,男女共用,加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有限,洗澡要排队,且一次洗澡最多不能超过十分钟,不然后面的同事就没热水可用了。对于爱美爱干净的女队员来说,痛痛快快洗个舒服澡也成了一个奢望。
生活条件艰苦并不是最难熬的。每晚和年幼的孩子视频通话,是女队员们最期待却也最揪心的时刻。
“看着孩子在手机视频中兴奋地叫着妈妈,好想伸手去抱抱。”任娟说,有一次孩子高烧到40摄氏度,作为医护人员的自己却不在身边,情不自禁伸出手想摸一下却只是触摸到冰冷的屏幕,顿时一脸泪水。
开心事:看到一点一滴的变化
扎根喜德县,援建大凉山,女队员和男队员一样,承担着繁重的扶贫任务。
作为援彝医疗组的一员,宋发琼被分配到喜德县人民医院护理部,挂职护理部副主任。刚去时,病房设备陈旧,抽烟的、喝酒的随处可见。宋发琼牵头制定了一套制度,并以身作则,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动手整理各区域卫生,物品规范放置。在她的带动下,3天后,各个区域都干干净净。
同在援彝医疗组的任娟则协助医院整改护理团队,统一的着装、统一的发饰,微笑的态度,令人耳目一新。
“两年援建,更重要的是带来一些好的意识。”陈睿挂职在喜德县卫计局,任局长助理,工作重心是在各医院建立起规范的制度。
援彝教育组的刘清萍,不仅身体力行给幼儿园老师讲课,还将什邡多所幼儿园的优秀园长和老师培养为“后援团”,已有20多名什邡老师分批前往喜德县交流,喜德的老师也到什邡学习。喜德县机关幼儿园园长陈再菊说,援建之后,从硬件到软件,尤其是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看到喜德一点一滴在变化,是最 开心的事!”刘清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