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中江玉江河畔“苏公笔”屹立不倒

时间:2017-05-09

“铜山三苏”塑像―北宋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从左到右)。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江县广福镇玉江河畔,一块巨石上倒插着一支石笔,名曰“苏公笔”,已在河畔屹立近千年。这是当地人为纪念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苏舜钦而立。在广福镇的铜山景区中,苏氏祠堂的堂联上写着:“持节仍归汉,怀才不事秦”,昭显着苏氏一族所秉持的节操和德行。

  苏舜钦并未在中江县生活过,为何中江县留有许多他的痕迹呢?原来,《宋史・苏舜钦传》的第一句话,便点明苏舜钦的籍贯就是现在的中江县广福镇。在他的老家,他的故事千古流传。

  古文运动的先锋

  与他的好友欧阳修、范仲淹一样,苏舜钦的一生有两大关键词:文学与政治。在文学上,他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唐宋文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晚唐时期,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文风。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出现了不少靡靡之音。北宋初期,以欧阳修、苏舜钦为代表的一些文人,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唐代韩愈的文统,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苏舜钦等人对宋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散文创作方面,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来自宋代。

  用笔为民请命

  苏舜钦对改革的执着,不仅体现在文学上,更体现在政治上。他参与的“庆历新政”,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埋下根基。他更时常不顾个人安危,越级上疏,痛陈时弊。其中,他冒死上《火疏》一事至今仍为中江县老百姓所称道。

  1029年,玉清昭应宫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宋仁宗拟耗巨资重建。当时仅为太庙斋郎的苏舜钦,登上皇宫外的鼓楼,击鼓上疏。在《火疏》中,他写道:“若大兴土木,则费用不知纪极,则力耗于内,百姓劳于下,内耗下劳,何以为国?”就这样,他用振聋发聩的奏章阻止了玉清昭应宫的重建。

  “正是因为苏舜钦敢于上疏,因此在中江铜山,百姓们才立了‘苏公笔’,以纪念他用笔为民请命。”研究苏舜钦20多年的中江县文化体育局退休工作人员张宗正说。

  在遭受守旧派迫害,被贬为民后,苏舜钦来到苏州居住,并潜心于文学创作与庭院设计。他修建了著名的沧浪亭,并写下了著名的《沧浪亭记》。鲜为人知的是,广为流传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都是因他的《沧浪亭记》而来。当时他将《沧浪亭记》寄给了同为革新派的欧阳修,欧阳修看完后写下《醉翁亭记》,又将两篇文章一起寄给了范仲淹,范仲淹看后,才写《岳阳楼记》作为回应。

  中江打造苏氏文化

  如今,在中江县铜山景区,依托苏氏祠堂,中江将举办更多苏氏文化传承的活动。不少研究人员也在研究苏氏族谱以及苏舜钦。张宗正的一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苏舜钦的相关事件,从家族谱系,到交友范围,再到每一年发生的事情,都记录在案。这是他研究了20多年的成果,现在他正在写一本关于苏舜钦的小说。在中江还有一群和他一样的苏舜钦研究者。

  张宗正说:“历史文化的传承,要从人物细节下手,才能抚摸到温度和脉搏。因此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考证苏舜钦的人生细节,力图还原一个鲜活的他。”

  • 上一篇:甘孜州打造3个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
  • 下一篇:德阳“百团共进”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