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东平大道通过在原有绿化带下安置海绵蓄水模块,消纳部分雨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省住建厅供图)
□本报记者 罗之
4月24日清晨,遂宁市河东新区东平大道,一场雨不期而至,不一会儿,道路旁与绿化隔离带之间雨水已汇聚成涓涓细流。
然而,记者发现,雨水并未四处流淌。“这是遂宁海绵城市建设中独创的雨水口‘微创’改造技术的一个典型案例。”遂宁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在城区既有道路海绵化改造时,一方面对雨水集纳口进行管网等“微创”改造;另一方面,在绿化隔离带、人行道、绿地广场等处设海绵模块。一旦下雨,雨水便汇聚到隐蔽在绿化隔离带两旁的雨水集纳口中,再通过埋入植被里的4根导流管,渗透到人行道内经海绵化改造的雨水转换井内,“避免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大拆大建。”
为何要创新性地采用这样一种技术?
遂宁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平大道是河东新区主干道,全长4.2公里,在海绵化改造之前,道路雨水直接排放到市政管网,对地下水体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这条路2010年才建成使用,路面完整,景观优美,拆掉重建将浪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少开挖、低成本的方式。”
于是,施工单位将目光投向道路两旁的绿地和行道树,通过在原有绿化带下安置海绵蓄水模块,消纳一部分雨水,再利用道路旁已有的带滤网雨水集纳口,将雨水引流至改造后的转换井进行统一处理,“改造后,东平大道雨水对径流的污染减少了70%以上。”遂宁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再直排后,经分流改造的既有道路已有雨水口及市政管道,主要承担着将控制指标内雨水“引流”的作用――引入就近的内置了海绵模块的绿化植被或雨水花园,再配合生物滞留、雨水转换井、碎石滞透带等转化措施,实现对道路雨水的收集、截流和净化,少量控制指标外的雨水则排入市政管网。
这样一来,不用大规模开挖路面,施工单位顺利完成了海绵化改造的东平大道,节约了一半以上的工程造价――原本1700万元的预算,只花了700万元。此外,由于该路段的地质结构为砂砾岩,“微创”改造避免了道路直接渗水对机动车道路基带来的不良影响,既可实现小雨不积水,又不影响重型车通行。
此外,遂宁在海绵化城市建设中,还摸索出机动车道边带透水技术。该技术在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相接处设置一条1米宽的透水混凝土边带,并在边带外侧设置导水槽,在人行道下建设碎石下渗带,有效完成对部分道路机动车道的海绵化改造。
目前,遂宁雨水口“微创”改造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创造专利,并在全市全面推广运用。“微创”改造技术与机动车道边带透水技术一起,为遂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改造后的遂宁河东新区东平大道,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