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10日讯(蒲振韬 记者 戴璐岭)四川新闻网记者今日从成都市武侯区获悉,近年来,武侯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两核共振、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双创布局,着力清障搭台、优化服务,激活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强化创新创业保障,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磨客”,这个代表武侯全域创新的品牌效益正初步显现。
全域创新 2016年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超过6000人
在“世外桃源”写字楼内与客户进行洽谈,在西华大学科技园里进行技术研发,在“侠客岛”进行游戏手办的3D建模,在西部智谷“成都智能智造产业园”进行产品制造……这是首批入驻“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的创客马洪麟忙碌的“日常”,但每一步都镶嵌在武侯区全域创新的产业链条里。
对于武侯区“两核共振、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双创布局,马洪麟有个清晰简单地认识,那就是资源整合。“为什么我们会接受‘磨客’这个称谓?因为我们不是简单地在磨子桥街区办公,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寻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据武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武侯区在双创工作中结合优势资源并围绕主导产业体系,着重在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智能智造和医疗健康等领域推动企业(项目)聚集,实现了创新创业要素协同发展的良好效应。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武侯区政府返祖载体2.5万平方米,引进11家新型孵化机构、175个项目(团队)共计1200人,2家企业挂牌新三板;撬动高校院所、企业等市场主体主动参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新建载体14个约13.6万平方米,入住项目(企业)200余个,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超过6000人;全区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5家。
推进校区协同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
据武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依托“磨子桥创新创业联盟”,武侯区搭建了校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升业久源、实唯科技等20余个高校和科研院所项目入驻武侯并得到长足发展;与四川大学成立了校区协同创新联系委员会,共同建设“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目前已经启动了8个重点项目建设。统计数据显示,自武侯区加快推动校区协同创新以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企业产值达239亿元,增幅23%,专利申请总量1544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981件,各项指标均居五城区第一。
加速构建:武侯区创新创造公共平台
除了构建一个全链条、多层次双创载体格局,武侯区还竭力打造围绕“创”生态的双创服务体系,让创客的逐梦路蜀道变坦途。
日前,记者从武侯区双创办了解到,一个基于双创数据搜集、分析、管理及互动交流的智慧平台――武侯区创新创造公共平台正在加速建设,目前该平台的初期工程已经完成。
“简单来讲,这一平台具备科学管理和互动交流两方面功能。”平台研发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该平台,武侯区相关管理部门可以精准掌握全区各个孵化器以及孵化器内入住企业或项目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跟踪服务和政策调整;同时,全区的双创成果可以在平台上集中展示,创客、投资人、企业服务商可以在平台上互动交流,清晰对接各方需求,从而实现全域创新“线上线下”全覆盖。
其实,武侯区创新创造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发只是该区构建“创”生态的冰山一角。据了解,近年来该区围绕《武侯区促进创新创业若干政策(试行)》,重点从人才聚集、载体建设、企业创新、金融服务和创业活动五个方面进行扶持,2016年该区发放各类补贴700余万元,建立了“武侯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引入“川大同创基金”、“万众金服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其中,以网络空间、泼客文化等为代表的25家企业(项目)获各类融资超过8000万元。
下一步,武侯区还将打造“磨客集市”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创新创造技术、项目和产品等资源的线上展示和交易,让双创服务帮助“磨客”们“从种子到大树”。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