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一定历史阶段关于发展问题的全局性谋划,决定着未来发展的脉络和走向。在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四川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化拓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破解制约我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伟大进程,以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就我省而言,“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和整体经济版图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的主要矛盾也没有根本改变。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经济发展仍然是我省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仍然是兴省之基。因此,“三大发展战略”中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省的基础条件、发展机遇、外部环境、比较优势、发展要求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具体内涵与外延也需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丰富和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才能按照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激发我省发展的回旋余地,使我省经济在基本省情和经济版图现状中实现新的突破。
我认为,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的“点”和“极”,不仅仅是指“增长点”和“增长极”,而且也是“发展点”和“发展极”;不仅仅是指城市和城市群的“点”和“极”,而且包括了与城市统筹互动的农村的“点”和“极”;不仅仅是指经济地域空间的“点”和“极”,更是与之耦合的企业、产业及其集群的“点”和“极”。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点”和“极”,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中观的,甚至是微观的。在互联网+、大数据和高铁时代,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的“点”和“极”,可以不仅仅是时空上的,而且也可能是跨时空的。从中长期考量,这些“点”和“极”也会在不断发展中出现变化、进化,因此,某种程度上这些“点”和“极”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是相对的、动态的。可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的“点”和“极”,在纵向上有级次、横向上有结点,是纵横交错的多维结构。因此可以说,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实现我省发展“稳中求进”的多维生产力布局。
要实现我省发展的“稳中求进”,关键在于激发多维生产力布局中“发展点”和“发展极”,形成发展新动力。我省经济发展的版图方位具有雁行理论及其后雁行理论所描述的特征。只有多点多极支撑,才能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全域发力,实现“稳中求进”。因此,要提升首位城市的极核能量,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发展极,促进首位城市功能向省内多翼的扩散和转移;要着力多翼突破,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和重点经济区厚积薄发,梯队推移和跨越发展同时给力,以形成更多更强的发展支撑点和发展扩散极;要夯实广袤的底部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筑和夯实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石。当前我省发展还处于中高速发展轨迹区间,没有发展总量的“稳中求进”,就谈不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要以做大四川经济总量为基础,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以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区为载体,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为平台,以壮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及其集群为芯片,以扩大开放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共享与和谐为目的,以点为基、由点链极、多极共兴、全域发力,形成首位城市一马当先,多翼区域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梯次跨越与弯道超车并举的“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省边缘市州的资源配置更加困难,市州之间的竞争也更趋激烈。但是,我省发展也存在一些利好因素和难得优势。拓展和深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关键是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和跨越发展并进规律,实现“稳中求进”;遵循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规律,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发展;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在省内各层、各级“发展点”和“发展极”中,以责权利的机制来处理跨行政区的竞合关系,以政产学研用协同、跨行政区协同的新制度,着力构建“发展极”内城市的同城化,沿城际高铁和高速公路形成大经济走廊,克服个别“点”和“极”的中间塌陷或“灯下黑”现象。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需要形成“点”与“极”的内在合力,形成1+1>2的效应,防止和规避零和博弈,甚至盲目攀比造成的资源配置内耗与浪费。拓展和深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精准发挥微调和预调作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遏制“点”和“极”的回波效应,放大和扩散其辐射效应。为此,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使之同时作用于我省发展的“稳中求进”;同时,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路径,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擎,用三大发展战略的“乘数效应”实现我省发展的“稳中求进”。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注重脱虚向实、脱虚入实,落脚到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及其集群的培育壮大上。省级各部门和省内各市州要尽可能地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全力招商引资,落实产业集群的要素配置。为此,我们要在着力增加有效供给的多个方面同时、同步发力,包括增加有效投资、增强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加创新平台、增加开放平台、增大开放试点、增大改革试点、增强新型金融、增加产城融合引领性项目、增大产业发展基金等。同时,我们要善于用改革的方法为产业集群的培育减负担、降成本,即着力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土地、租金、税费、融资、物流、人工、制度性交易等十个方面的成本。另外,我们还要围绕基础设施、功能性配套设施、公共交通、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五大方面,补强“点”和“极”的民生短板。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育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强直属平台公司债务、金融机构系统、社会稳定风险、僵尸企业、招商引资僵尸项目等五大方面的风险防控。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构建分类调控机制、分类激励约束制度和分类考核机制。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禀赋和资源承载力基础之上的。从绿色发展理念看,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的“点”和“极”也是“生态点”和“生态极”。因此,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过程中,我省应根据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市州主体的绿色GDP责任,在流域地区还应落实“河长制”的生态责任,让四川的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为此,我省应构建分类调控机制、分类约束和激励的制度安排、分类考核评价机制,鼓励“点”和“极”的干部相互交流,选派干部到京津冀地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交流挂职,把当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来。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过程中,既要反腐倡廉,又要治理某些干部的“不作为”。因此,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势在必行。容错纠错机制的内容要明确,执行要严格,执行情况要敢于向社会公开。要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行动指南,激励干部勇于担当,努力干好事、干实事、干大事、干成事,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制度安排,以此促进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在各地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杨继瑞,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成都市社科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