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喜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雅安“飞地村”找到致富新路子

时间:2017-05-11

图为国道318线和省道351线连接点,两条道路分别连接到天全县和芦山、宝兴县。郝立艺 摄

  5月9日上午,雅安市雨城区合江镇张山村,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向上,路旁停着不少前来收购春茶的客商车辆。茶园里,村民们忙个不停,双手在茶树上“飞舞”,熟练地采下鲜叶,脸上挂着笑容。

  张山村位于雨城区合江镇东面,是名山区红岩乡、前进乡的结合部,被称为雨城区的一块“飞地村”。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制约等因素,村内的茶叶、林竹等优势资源“藏在深山无人问”。近年来,当地通过重建脱贫双攻坚,探索出“农户+贫困户+合作社+村集体+企业”的“飞地扶贫”新模式。截至2016年底,全村23户贫困户仅剩3户。

  采茶制茶有合作

  高山飞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多元化引进资金发展壮大,还在村里建起手工茶叶加工厂,准备打响“张山村手工茶”品牌。

  中午12点,村民徐永秀背起背篓,将刚摘下的25公斤茶叶送到茶商跟前,过秤,收钱,然后兴奋地说:“今天的收购价是每公斤3.8元,这一上午我就挣了95元呢。”

  徐永秀家有5亩茶园,平时都是她一个人管理。“上个月新茶萌芽,我掐了100公斤左右的嫩叶,合作社以每公斤150元的价格收走。今年光新茶这一项收入,就有1.5万元。”

  让徐永秀一提起就喜滋滋的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8月。利用扶贫政策支持,张山村采用股份制成立“高山飞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像徐永秀家这样的贫困户,以“资本、资源、技术”入股的形式全部纳入合作社。村民今年收获了新茶,合作社就是主要销售渠道。

  合作社不仅多元化引进资金发展壮大,还在村里建起手工茶叶加工厂,准备打响“张山村手工茶”品牌。手工茶叶加工厂改变了以往村民只卖鲜叶的单一销售模式,能帮助村民增加收益。

  村民周显国是受益者之一。今年3月,随着合作社正式收进第一批新茶嫩叶,掌握制茶技艺的周显国找到一份“新工作”――在手工茶叶加工厂做制茶工。“每制成1公斤茶,我就有80元的收入。”致富路上学技能

  村里的“农民夜校”每月都要组织开展集体学习,针对茶叶种植、养鸡、电工等开展培训,每课参加培训的40-50人。

  将辛苦一上午的收益仔细揣在包里后,徐永秀急匆匆地往家走,回家准备午饭。不到半个小时,徐永秀家的灶台就飘来阵阵饭菜香味。

  “妈,过几天好些了就出去工作。”儿子罗晓勇对徐永秀说,“今早,老板还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去上班。”过去,因为先天性手脚残疾,又不懂技术,罗晓勇常常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去年3月,在村里帮助下,罗晓勇参加了电工技能培训。“掌握电工相关技术后,我出去打工,月工资能拿到7000余元。”

  儿子、丈夫外出务工,村里还给徐永秀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加上养鸡、种植茶叶,徐永秀家去年总收入达到4万余元,成功摘下“穷帽子”。

  记者了解到,根据村民的需求,村里的“农民夜校”每月都要组织开展集体学习,就茶叶种植、养鸡、电工等方面开展培训。每课参加培训的40-50人,从去年至今大概有600人次参与培训。

  周显国家也在去年成功实现脱贫。记者采访时,周显国正在用手机上网查询猕猴桃管护技巧。“我家3亩猕猴桃,有一半要等到后年才能结果,有一半8月就能上市。”周显国说,去年10月张山村实现WiFi每家每户覆盖安装。“管护猕猴桃是件技术活,我平常还得自己多学习。现在好了,我随时都能上网查询不懂的问题,方便多了。”

  刘逸梅 本报记者 游飞 罗向明

[1][2]下一页 尾页

  热 点

  农家办旅游 山村果茶香

  □本报记者 罗向明 王飞 游飞

  “你们来看朱家的‘摇钱树’哇!”5月9日,记者刚走进石棉县丰乐乡蜡树村村口,村民李杏芳就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李杏芳所说的“摇钱树”,是村民朱晓敏家果园里的两棵枇杷树,已经坠满了金黄色果子。

  “去年,光这两棵树上的果子,我就卖了一万多元。”朱晓敏边摘枇杷边跟记者聊天,震后在政府派来的技术员的指导下,她重新梳理果园,走精品化之路,每年仅通过150株枇杷树,就能带来4万元左右的收入。“下一步我还想加入采摘体验,端上旅游饭。”

  而在离石棉县不远的汉源县申沟乡,村民汪国华已经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头。申沟乡由于水土气候的优势,每年桃花都开得异常绚烂,吸引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2014年初,老汪家的“香约桃花源”农家乐开始迎客,仅去年,农家乐收入近16万元。

  灾后重建中,雅安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文章,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雅安市委农工委副主任胥强介绍,目前,3条产业走廊共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基地)16个、现代农业园区5个,辐射带动全市90%以上的农村和农民发展产业、致富奔康。

  如今,农旅结合发展战略在名山区体现得淋漓尽致。名山全区75%的人口都在从事与茶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90%以上的农户种茶,农村人均茶园面积达1.5亩以上。为了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名山区在灾后重建中,全域建设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打造了从蒙顶山到牛碾坪32公里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落实茶旅融合。

  每逢周末,一辆辆满载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各式小轿车挤进牛碾坪“茶家乐”,成千上万的游人在茶叶公园里尽情享受“醉氧”的喜悦。根据名山区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名山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8.5亿元,全年接待游客342.3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人数1.58万人,“茶家乐”功不可没。

  聚 焦

  看矿石废料如何变微晶玻璃

  □本报记者 罗向明 王飞 游飞

  一车花岗石尾矿废料经过1000多度的高温熔化,压延,冷却,最后变成一块环保、时尚的玻璃微晶体绿色饰材……5月9日,记者走进荥经县烈太循环经济示范园,在四川一名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近距离见识了一盘“变废为宝”的神奇之旅。

  偌大的厂房内,除了温度明显高于室外,几乎看不到扬尘,听不到噪音。

  “我们回收荥经当地石材生产企业排放的花岗石废弃物原料,利用企业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全电熔压延法,生产出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绿色饰材’的微晶玻璃系列产品。整个生产流程中,废料、废水、废渣全部实现了封闭循环利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德良告诉记者。

  走到车间尽头,刚好一块白色板子下线,用手触碰一下,还有点烫手。这块板子不久就会用到成都地铁7号线上。张德良笑着介绍,“别看整个生产流程看似只有这几步,但每步都是创新技术攻关的成果。就这条生产线上过程最长的‘冷却’来说,稍微掌握不好,纯色的通体微晶石就会出现杂色,成为废品。”

  从2015年产值2个亿,到2016年的4个亿,今年,一名微晶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订单量已超过目前最大产能,预计产值达10个亿,成都、广州、南昌等地铁订单持续增长。

  “订单增长的速度与我们研发创新形成正比。”张德良说,一名微晶从一开始就始终坚持新材料的核心系统研发开发应用,在企业投资的10亿中,研发投入就占了五分之一,还建立起全国唯一的微晶玻璃产业技术研究院,申请各类专利32项,产品无论从颜色还是造型及工艺上,都越来越丰富。“今天刚刚公布的四川省2016年专利奖中,我们一个专利获得了二等奖。”

  张德良说,企业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依托雅安的资源能源优势,通过三到五年左右,发展形成年产3000万平方米微晶石的产能,实现百亿销售规模目标;第二步通过技术、工艺、装备、人才、品牌的输出,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第三步通过横纵联合逐步实现新型建材转型升级,打造新型微晶建材万亿产业集群。

  一名微晶的发展,是雅安灾后重建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重复建设,而是在重建中坚持科技创新,走提升发展之路。”雅安市科技局局长刘江说,雅安市坚持强化各特色产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促进整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灾后重建中,雅安市提出通过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碲铋合金以及晶体材料和精细化工的“六大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继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微晶玻璃产业技术研究院后,雅安市成功组建雅安藏茶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茶叶科技服务中心等市级研发载体4家,组建成四川省藏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碲铋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研发平台,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攀西战略资源试验区的发展。

  不久前,雅安专门制定《雅安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办法(试行)》,推出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建站经费资助等优惠政策,促进雅安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提档升级。

首页 上一页[1][2]
  • 上一篇:[喜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川东北经济区:动能转换 跑出发展“加速度”
  • 下一篇:“一带一路”上的“川白恋” 双方优势互补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