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5月12日讯(李剑川 记者 余开洋)3年前,巴中市恩阳区普济宫村所有在家村民均依靠传统农业勉强维持生计,80%的村民都住着土坯房。全村6个村民小组的487户居民中,有贫困户101户。
3年后的今天,普济宫村一座座新居错落有致,一片片产业围绕着新村向外无限延伸……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567元,成功甩掉“穷帽子”。
挪穷窝:新村建设扶贫为要
彩电、冰箱、洗衣机,沙发、衣柜、大床垫……去年年底,普济宫村建成聚居点4处,126户485名贫困人口尝到新生活的甜头。
“不光是屋里,村容村貌统一规划,环境卫生统一管理,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有很大改善。”村支书阳宗仁说,三年前,是做梦也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变化,之前,村民们大多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里,不少房屋墙体已经开裂,有些还处在地质灾害区。
如何解决贫困群众安全住房问题?普济宫村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新村建设进行了全域规划。在充分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普济宫以村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风貌、统一代建、统一基础设施和政府主导、村委主抓、群众主体、企业主建、业委主管的“五统五主”建设机制,在四个新居聚居点,实现聚居农户126户485人。“水、电、气、路灯、绿化、污水处理、垃圾箱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备,村内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均得到解决。”阳宗仁说。
换穷业:产业扶持到户到人
“要脱贫,村民必定要有稳定的收入。”村主任苟民霖说,必须要全域规划全村产业发展,让过去的传统落后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说干就干,村里一方面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一方面招引产业发展业主,村里大兴产业,干得热火朝天。如今,村里已经发展翠冠梨150亩、水蜜桃80亩、青脆李50亩、葡萄150亩、核桃80亩。
以前,村民李成木守着几亩地,种些传统农作物,入不敷出,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如今,他把土地流转给业主,在园区务工,收入满满。据他介绍,他流转出土地6亩,每年净得3600元,今年老俩口已经在园区争得务工费4200多元。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近年来,普济宫村为合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同时,还注重引导贫困户与亲人和村邻间结对致富,并为精准脱贫对象“量身定制”扶贫种养殖项目,使广大贫困户依托发展生产脱了贫,并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普济宫村李小平、苟高贵、李成东等一大批贫困户除在园区务工外,还自己搞起了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567元,村民收入实现成倍增长,终于甩掉‘穷帽子’。”阳宗仁脸上堆满了笑容。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