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5月10日开始,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的嘉宾专访间里,“大咖”陆续登场。
看中国、聊成都;谈创新、说创业……嘉宾们不约而同地点赞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不同领域的创新创业人群支招,不少嘉宾还有备而来,要与成都开展实际合作项目。□史晓露 本报记者 蒋君芳 张红霞
创新成都引来诺奖得主
“在公元1023年,成都率先发明了纸钞,足以证明这座城市有着创新创造的传统。”被誉为“可穿戴计算之父”的史蒂夫・曼恩,凭着对成都历史的了解,在现场迅速“圈粉”。
关于成都的“创造性”,多次到访过成都的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同样也不陌生,“我到访过很多成都的工作室和公司,他们的创意,即使与全世界各地颇具创造力的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
成都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光引来了嘉宾们集体“点赞”,更让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了“蓉漂”的冲动。
“我们计划在成都设立两个公司,其中一个是关于有机物的,会广泛应用于实体工业、制药业和食品工业。另外一个公司也正在讨论之中。”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泽・斯托达特透露,这两家公司最可能落户在高新区。
西班牙巴塞罗那创新产业园总裁、IT工程师伊内斯・比尔达的首次“成都之旅”,也希望为产业园在成都寻找合作伙伴。
重视大学的“创造力”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此次访蓉的第一站,是一所高校。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高校的偏爱,与他本人的观点有关:“大学是引领城市创新和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能够深远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
重视高校的,还有另外一位重量级嘉宾――前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首席大法官兰德尔・R・雷德。他建议成都一定要和本地的大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大学是新理念、新技术集中产生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伸出合作之手,确保高校研究出来的新成果都能够得到积极的保护。”
在嘉宾看来,有着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们也应该重视自己的大学时光。
“如果要加入一家乐队,你首先要会一样乐器,如果你想成为工程师,你首先要具备工程师的能力。”统一 USB发起人之一,杰克・麦考利用打比喻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年轻人一定要珍惜大学这个舞台,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尔・盖茨的创业之路,并不适合所有的年轻人。”
专利申请越早越好
在谈到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时,不少嘉宾们提出:要注重专利的申请和保护。
作为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兰德尔・R・雷德建议,“我非常希望中国的创业者能够及早与中国的司法体系建立联系,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律师,尽早申请自己的专利。”
过去几年,成都在知识产权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去年,成都市专利申请达到98251件,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今年3月,郫都区知识产权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专利、商标、版权“合三为一”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构。
这样的成绩,引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驻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宏兵的赞誉,“我也很高兴地看到,成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也出台了有力政策。”
提高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跃度,需要有更多的专利出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建议成都向深圳学习,把更多的政府资金投入到民间科研机构的扶持上,“民间科研机构在专利发明上很有优势,而且在专利的转化上并没有太大难题,因为基本上它们所有的专利发明都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