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宁(左一)给代表们讲解海绵城市新技术应用。
川人看四川9
人物名片
李建宁,四川西昌人,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大)土木系,现年38岁。为实现海绵技术标准与本地实际情况相融合,李建宁因地制宜进行技术改良,并把卓筒井技术运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节约了建设成本,被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人员称为“土专家”。
在4月底召开的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现场会上,作为西部6省海绵试点城市的川中遂宁,将宋代卓筒井技术完美运用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让参会代表眼前一亮。
据遂宁市住建局副局长王明华介绍,遂宁市大英县早在千年之前便运用卓筒井技术,从地下抽取卤水制盐。而今,他们将卓筒井通过创新使用,向地下打管增强透水性,减少地表的开挖面,给海绵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改变。
但说到这卓筒井的古为今用,却不能不说是一起“逼”出来的革新,而想到这点子的人,便是人称“土专家”的遂宁市河东新区住建局副局长李建宁。在李建宁的带领下,通过卓筒井技术的运用以及材料本土化,不仅降低了2000万元的工程成本,这被“逼”出来的雨水口微创改造,还获得了国家发明创造专利,并将在遂宁进行全面推广。
难题 管网难入且成本太高
2015年4月,遂宁成功申报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试点城市之一。
遂宁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重点做好雨水的综合利用,通过绿化屋顶、下沉式绿地、铺装透水层、进行雨水调蓄等措施,对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广场等实现“小海绵”项目改造和建设。通过治理内涝点、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排水体系、治理水污染和黑臭水体、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城市河道岸线生态修复以及系统治理绿地、湿地、水塘、湖泊等项目实现“大海绵”建设。
而在河东新区部分路段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却遇到了难题。新建小区外的绿化地段设置得相当紧凑,有些地方又规划成停车场。按照最早的设计标准,需要大面积动土开挖,“设计造价是1200万元/公里,投入相当的高。”遂宁市河东新区住建局副局长李建宁说,这样大规模施工,很可能对周围的建筑造成影响。而小面积开挖,则埋不下管网,造成路面积水无法及时渗透。滞留的雨水还会出现变质,发黑、变臭。
“我们作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就是带着解决难题上路。”李建宁说,他们在2016年12月对芳洲路改造过程中,就遇到如何解决雨水储存、确保水体不黑臭的难题。
[1][2][3]下一页 尾页卓筒井技术传承至今。
设想 宋代卓井筒能否助力
据李建宁介绍,芳洲路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一些专家认为按照设计标准施工,虽然会对周边的建筑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能够保证地下管网、渗水层达到设计标准。施工单位则建议,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按照要求铺设渗水层就可以了。“雨水渗不下去出现滞留怎么办?这明显是违背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
为了解决渗水难题,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李建宁也这此在办公室里想了几天。一天,他用手按矿泉水泵时,看到桶里的水被抽起来。“有了,可以用卓筒井技术将地面的人工海绵体与地下的天然海绵体进行联通,往地下打管子,再由管子四周的水孔下渗。”事后,李建宁的同事说他为这个点子整整笑了两分钟。
“这一项技术是千年前发明的,用到现在是否还适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员对李建宁的想法进行质疑。李建宁说,他当时就给身边的人员解释,1000多年前,采盐工人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发明了卓筒技术,到现在卓筒井技术都还能使用。而且,后期的石油钻探,同样用的是卓筒井原理。“这个方法可以试一下。”作为海绵城市的试点,就应该多想一些点子。
尝试 “逼”出来了国家专利
李建宁说,河东新区地下就是砂石带,用卓筒井技术只需向下打5-6米就能将上面的人工海绵体与地下的天然海绵体进行联通。积水在流入渗水层后,会经过碎石铺成的过滤层进行先期过滤,随后进行沉沙井进行沉淀,再通过导管流入天然海绵体。
为了证实卓筒井的技术可行性,李建宁还和同事们一起做了个实验。他们在芳洲路靠近停车场的位置,运用卓筒井技术向地下面打管,直到管子延伸至砂石层,并在管壁的四周钻孔。随后又在上面铺设砂石层,做成人工海绵体。“地下的砂石层,就是一个天然的海绵体。”李建宁说。
做完前面的工作,他们便开始做透水实验。用水管将自来水放入砂石层,上面的积水快速向地下渗透。通过观察打下的管子内侧,可以明显看到积水成股向地下流去。“通过渗透水实验,发现卓筒井技术可以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李建宁说,用水管冲洗的地面,也未出现积水现象。
实验成功后,李建宁他们对芳洲路的2.3公里路段实施新技术改造,并对道路雨水口进行微创改造。李建宁告诉记者,按照最早的设计标准,这条路需要近3000万元费用。通过技术改良和材料本土化后,总投入才花了800余万元。“逼出来的雨水口微创改造,还获得国家发明创造专利。”
杜思潞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周洪攀摄影报道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卓筒井技术传承至今。
知/道/一/下
宋代卓筒井 近代“石油钻井之父”
卓筒井技术传承人、遂宁市大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蒋铭告诉记者,宋代的大英县是世界最早使用冲击式钻井方法的,这一技术便称之为“卓筒井”,肇始于1041年到1048年之间,而西方最早的冲击式钻井方法则出现在1808年至1831年间。“我们整整比他们早了近750年,而且所使用的原理相同。”
据蒋铭介绍,卓筒井技术是用椎架子套圜刃形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的盐井。大英盛产食盐,随着盐卤资源的不断减少,大英先民便开始向地下更深处寻找盐卤,而这就促成了卓筒井技术的诞生、利用。在寻找盐卤资源过程中,因钻探则发现了石油与天然气。“1989年的加拿大温哥华国际钻井技术研讨会上,确定卓筒井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首页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