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热词看民生
今日主题
文化产业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度挖掘成都作为全国十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大力弘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特有文化。萃取天府文化精华,融合创意创新智慧,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
“十三五”时期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
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
九大产业:包括信息产业、传媒产业、会展产业、创意设计产业、音乐产业、艺术品原创及演艺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广告产业、文化设备用品及服务产业。
发展方式
创建“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保税区建设……
到2020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
音乐产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
电竞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
建设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之一
近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对《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作出解读。
文化产业将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据悉, “十三五”时期,将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为指引,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为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文化产业成为成都市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十三五”时期,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为:双核、两带,以成都中心城区、天府新区为核心,围绕龙门山、龙泉山带,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实现文化产业合理布局、集约发展、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音乐、传媒等九大产业
在信息产业方面,成都将重点发展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网络游戏、动漫动画、电子竞技五个重点行业。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软件产品研发,集中力量研发关乎社会民生领域的软件产品。重点发展各类智库、商务咨询、科技咨询、社会科学咨询等咨询服务,探索建立中国西部咨询策划产业合作信息平台。到2020年,将成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中国西部第一的咨询策划服务中心。
成都将整合电子竞技数字文化产业链各级资源,推动以“电竞+”为核心的电竞产业链模式,将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电竞之都和中国电竞第一城。到2020年,完成“一中心、六大核心功能区”建设,电子竞技收入达50亿元,电竞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
成都市将以成都传媒集团为“龙头”,推进传统媒体全方位改革和创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传媒业与高新科技深度融合,传媒业与文化地产、音乐、旅游、体育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传媒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传播体系。
成都还将建设数字出版发行平台,打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中国西部文化城项目)数字出版基地。成都鼓励申办知名国际会展活动,到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之一。
在工业设计方面,成都将重点发展房屋建设工程设计和道路、隧道、桥梁等工程设计,注重绿化、居民小区、现代商业街区、商业中心、市政工程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融特色文化创意、特色文化符号于建筑设计之中,凸显成都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形象,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到2020年,音乐产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加快建设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成都城市音乐厅等重点项目,推动音乐与旅游、体育、动漫游戏、影视等产业融合发展。
成都还将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演出剧目汇聚成都,建设中国西部演艺交流中心。
成都将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国际非遗产品贸易集散中心。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织、支持和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企业走出去。实施非遗产品创意创新孵化工程,培育非遗创意产业集聚区,孵化一批非遗产业重点项目、培育非遗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壮大艺术品拍卖机构和文化产权创新交易平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
[1][2]下一页 尾页将加快文化保税区建设
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及新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虚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影音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文化旅游度假聚集区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推进巴蜀文化与旅游景区景点融合,推进金沙、三国、大熊猫、中医药等旅游资源创意成为特殊文化符号,开发旅游文化互动体验式特色产品。延长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链并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推进实施“成都创意设计周、三国文化创意、大熊猫品牌营销”等重点文化项目,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文化产品。
加快文化保税区建设,争取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户成都,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支持文化企业投资兴办海外文化出口贸易基地,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性知名展会和对接洽谈活动,实施成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推广工程,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
打造“三国文化”等特色产业品牌
围绕“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及产业品牌,推进杜甫千诗碑、成都城市音乐厅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地标建设,着力打造3―5个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品牌,培育打造1―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
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鼓励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鼓励版权交易,促进版权授权体系发展,指导和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基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推进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舆论环境。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专家信息库”和行业人才信息库,促进文化创意人才的有序流动。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首页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