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怀 王青山 伍力
种了一辈子柑桔的敖安财,觉得这回有些不一样,“为业主种树,自己挣工钱,将来还有分红。”
4月6日,天气转晴。在南充市高坪区溪头乡利光村,8台挖掘机来回穿梭,从山腰上开出一条6米宽的产业路。
道路泥泞,一旁的黄土地上,66岁的敖安财和村民正忙着移栽柑桔树。这批1.5米高左右的柑桔,再等一年多就能“生钱”。
“7公里长的产业路月底基本修完。我们把脱贫攻坚指挥部设在村上,天天抓进度。”溪头乡党委书记郑程说。
这条路是高坪区正在全力打造的百公里柑桔产业带的关键一环。依托这条环线,被称为“柑桔之乡”的高坪,要“捡”起一度淡出当地的柑桔,瞄准供给侧发力,重振柑桔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种法变了:从种“自己的”到种“别人的”
“白鹤对玛瑙,内藏珍珠宝。”撑着锄头,敖安财大声念起当地流传的民谣。
“白鹤”“玛瑙”是当地连绵起伏的山丘名字。高坪区很多乡村盛产柑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称为致富“珍珠宝”的柑桔主要出口苏联,造就了当地首批“万元户”。
“过去家家户户种柑桔,后来市场不好,大家又纷纷出去打工,树死了地也荒了。”敖安财回忆。由于果树品种老化、效益低下,前几年高坪区已少有人种。
“村民对柑桔的这份感情还在,当听说要重新发展柑桔时,大家非常支持。”郑程说,高坪区在脱贫攻坚中,提出重振柑桔产业的思路。
不同于过去,当地建起产业园,引进龙头企业,流转土地规模种植。“以春见、沃柑等晚熟品种为主。贫困户除土地流转和入园务工收入,还能入股分红。”
在“先走一步”的溪头乡金华村,新的模式已见成效。
公路穿村而过,水渠依山而建,满山遍野的柑桔树望不到边。山顶上,在四川本味农业柑桔产业园办公室内,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实时监控上千亩柑桔,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实时气温、风向等10余项指标。
“这里有10多种新品柑桔,以奈维林娜、塔罗科血橙新系为主,早中晚熟品种分布均匀,全年有花有果。”园区负责人邓勇说,他们采用生物农药等技术,保证品质和口感,“以本地鲜销为主,价格最低每斤6元,供不应求。”
为啥选择在此建园?“除了水土适宜,关键在政府搭好平台。”邓勇说,当地为产业园区配套道路、水渠、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并积极联系销路。
目前,溪头乡已招引6家业主,建成柑桔产业基地3万余亩,实现12个行政村全覆盖。
67岁的溪头乡火星村村民安长林是受益者之一。“2亩地入股合作社搞柑桔,有稳定分红。加上养鸡、养猪、养蜂等,一年挣个四五万不成问题。”安长林笑着说。
数据显示,高坪区柑桔基地面积已达26万亩、产量19万吨,15个乡镇建起规模化产业基地。仅柑桔一项,去年全区农民人均增收995元。
卖法变了:“花果山”卖了果子卖“乡愁”
高坪区百公里柑桔产业环线还在建设中,环线串起的贫困村已开始变样。
清明节,阙家镇火烽村第一书记蒋一锋没有休息,赶到新村聚居点建设现场督查进度。“按川北民居风格统一打造,就是要留住乡愁,为旅游增色。”
火烽村在凤凰山上,海拔600余米,曾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2015年,当地招引业主流转土地3000多亩,发展柑桔、李子、核桃等产业,林下套种经济作物和格桑花等花卉,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承包、入股分红等确保村民增收,“去年全村35户105人脱贫,实现整村出列。”
依托柑桔产业环线,搞乡村旅游,火烽村费了一番心思。
“南充水果以早熟为主,争取7月前全部挂果。之前种了上千亩桃树,旅游规划确定后,便大面积嫁接为‘五月脆’李子。”业主张振雄说。
69岁的袁之德,还记得去年村里格桑花开时的热闹景象,“一到周末全是小车,城里人来拍照、爬山、骑自行车。”去年,袁之德家流转了7亩土地,还养了鸡、鸭40只,甩掉了多年的“穷帽子”。
让袁之德高兴的事还有很多。凤凰山保存有多个古城墙遗址,当地镇、村、业主和村民共同持股成立凤凰故垒旅游开发合作社,进行旅游开发。
“年内火烽村要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车场。”阙家镇党委书记屈飚说,该镇已制定全域旅游规划,在火烽、双河和联盟3个村打造核心景区超5000亩的3A级旅游景区。
不止是火烽村。去年,溪头乡首次尝鲜橙花节和采果节,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瞅准机会,在外当了多年厨师的陈光明回到金华村办起农家乐,“生意火爆,今年准备扩大店面!”
今年,高坪要打造包括百公里柑桔产业带在内的3条产业环线,串联辐射全区352个村,其中贫困村91个。“在区域内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通过旅游+扶贫,走三产互动路子。”高坪区委书记袁华兵如是说。
原标题:丢掉的柑桔如何重变“珍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