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化暖冬”惠民巡演在南部县演出。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吴梦琳
近几年,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重大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一系列高密度的财政投入,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据省文化厅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574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超过5万个,构建起了全国战线最长、数量最多、服务最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等免费开放,总参观人数超过了15万人。
成都市发改委发布消息,今年还有西岭雪山、青城山、都江堰等20个公共资源建设的文化游览参观点,也将陆续推出“免费开放日”。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享受文化福利,免费开放日还专门设定为“错峰”开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继续开展特定时段免费开放、优惠开放等惠民活动。
热潮不断,随着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我省端上来的“文化大餐”更丰富、更多元,更具有实惠性,更具有参与性,文化惠民更有“获得感”。
5月18日,成都杜甫草堂免费开放日场景。 赵建华 摄
丰富多彩城乡都将有“文化圈”
在成都博物馆看完文物,再到四川省图书馆借阅一本图书,“无缝衔接”走进旁边的四川美术馆欣赏一场展览,再到锦城艺术宫观看一场音乐会……天府广场成为文化中心,这正是近年来我省文化惠民的一个重要标志。
依托阵地,我省连续两批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创建数量在全国并列第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开始凸显。
走进眉山市仁寿县视高镇综合文化站,除了设置图书室、电脑室等,还有一个电影院,专门的点歌系统,也可以让这里“变身”KTV,齐备的体育设施,也可以作为健身房。
在未来,这样的活动中心还会继续升级。去年底,我省出台《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大中心”,并培育一支专门的基层人才队伍,“建管并重”,充分激活基层公共文化资源。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省将继续加大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实现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折子戏专场中的《桂英打雁》。 受访者供图
创新升级文化惠民更有“获得感”
免费开放日这天,金沙遗址博物馆专门准备了十分丰富的体验活动,包括“玩转博物馆”通关比赛、“博物馆奇妙夜”4城大联动等,而VR技术,更是让观众一秒“穿越”,身临其境感受金沙遗址祭祀区形成过程以及3000年后考古发掘的过程,现代科技的融入,让文化有了更多样的体验。
今年,“推动更多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免费,质量却不打折。从遍布村村寨寨的特色坝坝舞,到引发轰动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文化惠民不断创新升级,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内景。 受访者供图
4月11日晚,2017年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化暖冬”惠民巡演在南充精彩上演。参与演出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由基层文艺爱好者编创、表演,其中,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带来的彝族女子舞蹈《我的弦》,还曾获得了群众文艺最高政府奖“群星奖”。
群众文艺送给群众,在这背后,也正代表着文化服务方式的转变,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成为新常态。
“已经以文件形式,明确了‘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规范化购买机制,以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等,群众不仅可以“点餐”文化活动,更可以参与“送餐”,文化惠民更有“获得感”。
原标题:创新升级 文化惠民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