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四川汉源县白玉村:昔日苦乡变新村 山寨旧貌换新颜

时间:2017-05-23

  四川省汉源县料林乡白玉村,一个距离县城40公里的中高山少数民族贫困村,全村180户567人,少数民族79户254人。

  昔日,在这个偏远的山坡上,贫穷的帽子压在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身上: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人居环境差、经济窘迫、靠天吃饭……

  如今,通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村内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群众住进了新房,屋外绿色微田园,屋内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烂泥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山坡上果树生机勃勃;村里通车通电通水通网络,还兴起了种养殖、搞旅游、学技术等全方位的发展致富方式……

  当年贫困落后的白玉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秀美山寨,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典型。

如今,白玉村建起了服务中心和文化院坝。(唐平 摄)

  人居改善 共建彝家新寨

  走进白玉村,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房屋,宽敞的大门、整洁的广场,组成了赏心悦目的新村画卷。

  “现在我们的房子漂亮了,安逸了,住着舒服!”村民阿呷法日“炫耀”着自己的新居:房屋掩映在果园里,具有彝族特色的油画跳跃在雪白的墙上,新装修的房屋内充满了温馨的家庭氛围。

  阿呷法日说,以前大家的房子又脏又旧,出门道路泥泞,不少房子还存在危险。经过旧村落改造和风貌塑造,房子不仅焕然一新,更具有彝族特色,深受大家欢迎。

  作为一个彝族群众较多的村落,人畜混居、畜禽混养严重影响了村里的环境卫生,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情。“走进村里,到处都是垃圾、污水和家禽粪便,味道实在是难闻。”村民邱学安想起当初村里情景,摇头苦叹。

  在白玉村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村民们在4组坡地上修建起人畜分离统一圈舍,牲畜统一饲养,做到了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分离。如今,猪、牛、羊全部搬进了新家,住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养殖场旁边,容量60立方米的化粪池,杜绝了污水外排,也提高了农户的生活质量。

  村民丁阿呷说,人畜分离后,大家也保持了经常打扫卫生的良好习惯,居住环境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无论是村庄的整体环境,还是村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干净,空气中再也闻不到各种家禽、家畜粪便的臭味。”

  据了解,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在当地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扶持下,白玉村共62户群众进行了旧村落改造,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通过治理垃圾乱倒,改厨、改圈、改厕,整治杂物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等问题,人居环境、村容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村群众也在生活中逐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产业提升 助力脱贫攻坚

  走在白玉村的机耕道上,看着座落在果树间漂亮的凉亭,村民常友发为记者讲起了村里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自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白玉村重点实施了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引导群众发展甜樱桃、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3000余亩;以天然草场资源作为全村567人共同股权,全村群众作为股民,每年按照股金分红;探索出果树托管模式,引导农民将果树资源入股专业合作社,签订托管合同,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农民获得了务工收益和租金。

  常友发说,村民家里有劳动力的就自己管理果树,没有管理经验的就“走出去”学习,不方便的就在托管出去的果园里学习,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脱贫。

  如今,白玉村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正积极做好“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工作,组织村民学习技术,并探索村集体经济、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扶贫等,不断增强村民发展的动力。

  据统计,通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白玉村人均收入从脱贫前的3450元跃升至5600元,2016年成功摘去了贫困“帽子”。“摘帽”当年,白玉村成功创建为市级“四好村”,目前正积极申报四川省“四好村”。

  • 上一篇:四川乐至:助力脱贫有奇招 爱心传递“喜羊羊”
  • 下一篇:四川泸定:大渡河河畔的脱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