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尤一家,是名副其实的“观鸟家庭”。
从成都玉林南路13号院进入,走20米右拐,越来越安静。道路尽头是幢老楼,爬山虎粘满外墙,院子里郁郁葱葱,尽是草木的芬芳。
从2栋3单元上楼,就会看见成都观鸟会的“门牌”――一张画有小鸟的海报。
这个环保组织的“掌舵人”叫沈尤,42岁,自称“鸟人”。2005年,开始真正与鸟接触,并把爱好变成工作。12年下来,他由观鸟而识鸟,识鸟而爱鸟,爱鸟而护鸟,到为生态保护奔走。
和沈尤的生态保护轨迹共生长的,是四川提出的绿色发展新理念。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过去5年,无论是在蓝天、碧水、净土还是在湿地、林地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飞行的鸟类,正是拉开了这样一张生态的大网。
异地千里 “观鸟夫妻”结下良缘
与沈尤同龄的人,都羡慕他的生活方式。“解绑”前,他是通讯公司副经理,过着朝九晚六的生活。那时,观鸟只是一个爱好。2002年,他发现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中国网站上有观鸟专区后,常常混迹于此,看“大神”们拍摄的鸟类,学习观鸟常识。由此在论坛里认识了一位来自武汉的“鸟痴”,格桑梅朵。
成都和武汉,相距1100多公里。这并未阻碍两人的关系,他们谈恋爱的方式就是观鸟。背着几十块钱的装备,两人走遍了成都和武汉周边的山野。观赏、辨认、记录、拍照,谈论起鸟时,他们都很亢奋。“鸟类的各种眼神,或温和或凶猛,或放空或炯炯有神,每种眼神都能读出很多内容。”婚后,格桑梅朵从武汉移居成都。起初,在浣花溪公园、川大望江校区、成都植物园,这对“观鸟夫妻”拿着工具书,一个个看:麻雀、乌鸦、金胸歌鸲、白眉鸫。慢慢地,他们走出成都,到广汉鸭子河、崇州白塔湖、彭山仙女山。
钟情山野
与鸟儿互相欣赏一生
沈尤心里,有着这样一幅画面:城市绿意盎然,鸟儿伫立在枝头,展翅俯身,从碧波荡漾的湖水里叼起小鱼,又飞回枝头。“这就是个活的生态链,画面越多,生态越好。”
2005年,夹杂在爱好与工作中的沈尤辞职了,和妻子以及另外一位朋友注册了成都观鸟会。起初,沈尤带同伴外出观鸟时,很多村民都觉得他们是测绘员。得知是在观鸟,总会露出吃惊的表情:“看雀儿?雀儿有啥子好看的?”
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10人、20人、70人。集结的种子,慢慢壮大,随着观鸟会更多活动推广,成都的观鸟爱好者很快超过千人,也完成了从兴趣爱好到对鸟类生态价值重新认识的转变。“我们要学会在自然界中研究它们,尊重它们,保护它们,在互相欣赏中度过完美的一生。”
近年来,四川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这道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变得更加郁郁葱葱。今年1月,由成都观鸟会等发起并组织的“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在成都、德阳、眉山等市的14个区县同步进行。本次调查共记录水鸟5目8科34种,占成都平原现记录121种水鸟的28.1%,占成都平原现记录越冬水鸟种类的50%。其中,全球数量不到千只的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成都多地“小爆发”式出现。
[1][2][3][4]下一页 尾页沈尤参加成都平原重要湿地调查。
生态假期 感受广阔的生态空间
今年春节,沈尤和妻子带着8岁的儿子去了海南。这是一家人的“生态假期”。出发前,夫妻俩就详细规划了行程:红树林生态知识了解、海洋生物探寻、古村落认知、观察鸟类。
在沈尤看来,他们已经从一对“鸟夫妻”升级为“鸟家庭”。虽然儿子还是观鸟“门外汉”,这并不影响什么,“孩子的兴趣点有很多,视角也不一样,并非一定要让他学什么喜欢什么,而是给他环境。”
在沈尤的观鸟路上,四川的生态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据他统计,2005年四川记录鸟类655种,去年达到近700种。“虽然可能是之前没被发现,但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再看成都,10年来,成都通过水环境治理、城市绿道、环城生态区建设,让绿地率、湿地率得以提升,提供了更适宜的栖息环境。
对于下一个五年,沈尤一家也有期待。让绿水青山长在,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喝到更干净的水,感受到更广阔的生态空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殷航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鹊鸭。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猎隼。(图由沈尤提供)
原标题:飞鸟之恋 观鸟之家的这5年
首页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