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妈妈”任丽
又是一年“六一”儿童节,在这个属于小毛孩儿的节日里,欢笑稚语散落各处。即便在僻远乡村,属于童年的欢乐,也未缺席。早在一周以前,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火光村的孩子们,就在村里的“童伴之家”提前庆祝了儿童节。蛋糕、气球、小礼物,嬉戏、猜谜、游园会,他们的快乐,纯粹简单。这些孩子中,大多数的家长都在外务工,这一场庆祝会,是附近几个村的“童伴妈妈”一起举办的。
2016年,在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十年之际,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四川省民政厅、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童伴计划”项目。在四川省21个市州的165个村落设立童伴之家,并为每个村配备一名“妈妈”,守护着留守儿童。
这些妈妈,有的辞去了原有的工作,有的从都市来到农村,她们穿着运动鞋,在山间挨家逐户走访,了解娃娃的生活。一年来,100余名“童伴妈妈”走访留守儿童及其亲友4.7万人次,为农村儿童建档立卡3.5万余份,帮助解决包括协助儿童返校、户籍登记等儿童福利需求7000余例。
任丽,就是其中之一,在火光村,她有30多个留守的娃。
[1][2][3][4]下一页 尾页“童伴妈妈”任丽(后排左一)和孩子们。
应聘
“笔试题都是问应该怎么照顾孩子”
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火光村。每个周末,村委会一楼大院,就会孩子们的另一个家。在这里,孩子们看书、游戏、唱歌、跳舞,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嬉戏叫喊。
稚嫩童声穿透了任丽的心房。这位留着长发,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的农妇,是火光村30余位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在成为他们的“妈妈”前,任丽是位家庭主妇,为上高中的女儿煮饭洗衣,照顾父母,“生活很单调”。
火光村是南充出了名的“留守村”。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只在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电话中的说着“要懂事,听爷爷奶奶话”的爸爸妈妈。在任丽眼中,留守儿童都很需要特别的呵护。
2015年底,一张粘贴在村委会的海报,改变了任丽的生活。海报上,有一个名为“童伴计划”的项目,要为村里的留守儿童找一个“妈妈”。想也没想,她立刻报名。
让任丽没想到的是,这则招聘“妈妈”的启事,吸引来的人竟然有点多,而且还有笔试和面试。“笔试题都是问应该怎么照顾孩子,特别实在。”最终,任丽脱颖而出成为火光村的“童伴妈妈”。可在那时,她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陪伴
“童伴之家就是村里孩子的另一个家”
很快,任丽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经过密集培训,2016年年初,她和首批100名“童伴妈妈”正式上岗。在四川21个市州的100个村子里,这群“妈妈”开始了自己的陪伴。
刚开始,总是异常艰难。任丽需要先对村里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建档和走访,不仅要摸清孩子们的底细,还得向村民介绍“我是谁”。
别看留守儿童不算多,但真正走访一圈下来,仍花了任丽两个月时间。起初,任丽不被村民相信,她一遍遍解释,实在行不通了,就找村委会主任来当救兵。熟悉起来后,村民们又不停和她拉家常,偶尔还需要为老人们干点农活,“刚开始,每户都得花上1至2天来沟通。”
摸清了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后,在团省委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的支持下,童伴之家开办了。这个置于村委会大院的儿童之家,面积约100平方米,进门就能看见几张被拼在一起的矮桌子,彩色小板凳环绕。墙壁前,有一个小型的图书架,配备了一些故事书和儿童读物。篮球、羽毛球、毽子被整齐地置入塑料箱子,放在墙角。院子里,还有一台乒乓球桌。桌壁有些磨损,看得出它受欢迎的程度。
周一至周四,童伴之家基本不开门。任丽主要工作就是去60余户留守儿童家走访,了解孩子们的近况。周五吃过午饭,她走路前往童伴之家,下午,就站在门外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来这里的大多是小学生,甚至学龄前的孩子,大概有30多个,童伴之家就是村里孩子的另一个家。”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孩子们在一起画“童伴之家”。
守护 “任妈妈,你能帮我去开家长会吗?”
每个孩子,都是一道光。
任丽觉得,自己的世界,因为这些孩子变得更加明亮。如今,她的手机相册,已被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填得满满的。
尽管并非教育专业出身,但任丽是一位15岁女孩的妈妈,更多时候,几乎是以母亲温柔和耐心的本能对待孩子,倾尽爱心。
常来童伴之家的孩子中,小淘气是个吸溜着鼻涕的小男孩,不是把玩具到处乱扔,就是带着一伙“小战友”闹出走。“一个不开心了,就包着眼泪水汪汪地看着你,一下子就没法生气了。”
但是好习惯得养成呀,任丽联系老师、找家长,多方沟通,给小淘气讲道理,叫来两个懂事的孩子带着他玩。“嗯,现在小淘气会和伙伴们分享玩具,对人也有礼貌多了,不过,还是顽皮就是。”任丽笑道。
小桃子的脸颊胖乎乎、红彤彤的,她就总是安静在一边看着小伙伴们玩,跟着大家一起笑呵呵。有一次,小桃子跑到任丽身边,别别扭扭念叨,“任妈妈,你能帮我去开家长会吗?我考试没考好,不敢告诉奶奶,反正老师又不知道我妈妈长什么样子。”说这话时,小姑娘耳朵都羞红了。
“当然没去呀。”任丽最后还是联系了小桃子的爷爷奶奶,也给孩子在外务工的父母打了电话,“孩子一次没考好,好好总结,分析原因,下次还可以考好。但是撒谎可不行。”
任丽的“孩子”,还有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小机灵”、特别臭美不梳辫子就撅嘴的“小美丽”、会背很多古诗词和成语故事的“小学霸”、懂事知道帮奶奶做家务的“小管家”……在任丽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太阳,自己要去守护这份纯粹的天真,“让他们能够阳光、健康地长大,就是我的心愿。”
惊喜 “任妈妈,吃鸡蛋”
任丽的“小太阳”们,时常给她惊喜。
“小可爱”是个有酒窝的女孩,冬天,小姑娘会从怀里掏出一个鸡蛋,悄悄递到任丽面前,“任妈妈,吃鸡蛋。”
“小机灵”的父母过年没有回家过年,寄给孩子一大包零食,“结果他自己分好包,说哪些哪些不能碰,爷爷奶奶问也不说为什么。”任丽抿嘴一笑,“最后才知道,这是他要留着送给我的礼物。”
纯洁的心,总是能够最快辨别出身边的真心。任丽觉得,孩子们带给她的这些惊喜,会让她开始反思,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回归这样的本真。
成为这30多个孩子的“童伴妈妈”之后,任丽几乎没有了周末,读高中的女儿每周才回家一次的相聚也变得更加短暂。有次,说好了要带女儿去医院验光配眼镜,结果任丽忙起来,完全忘了这件事。
“女儿还是不高兴了一下子。”一直以来,任丽很满意自己和女儿之间无话不谈的母女关系,她告诉女儿,“如果你的妈妈不在身边,你遇到了困难,需要人来帮助的时候,没人来,你会不会难过?何况,还是那么小的弟弟妹妹。”
再后来,任丽会带着女儿去童伴之家,本来就是心思淳厚的孩子,任丽的女儿很快成为这帮毛孩子口中的“大姐姐”,这个大姐姐会弹琴、唱歌,和他们一起游戏,没法子不喜欢。
在任丽看来,当孩子们的童伴妈妈,需要耐心。如今,童伴之家在四川各个市州均有分布,不少地方还自主设点,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加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中。
“希望孩子们都能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长大。”在任丽的这些孩子中,10岁的“小沉默”在过去一年,变得活泼开朗,会把开心和不开心都分享给任妈妈。在任丽的协助下,在广州工作的“小沉默”爸爸表示,会在明年回乡,边工作边照顾孩子。
“这样的消息,总是让我开心。”任丽说。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雅安市汉源县“童伴妈妈”曹丰群和孩子们。
一个人
指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村招募一名在本地生活的妇女作为专职“童伴妈妈”,负责完成排查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履行登记建档、定期走访、指导和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收集需求并及时回应、争取政策落实等职责。
一个家
指在项目村建设一个“童伴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陪伴、兴趣课堂和免费亲情视频等服务。
一套工作体系
是团委、民政、公安、教育、卫计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困难和需求。
南充市东观镇观音桥的“童伴妈妈”。
童伴妈妈留守儿童的守护者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四川还有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儿童节和你的不一样。在本该享受父母陪伴的年纪,却因双亲在外打工,而只能留在乡村里孤单地与自己对话。书包、玩具、衣食温饱或许能让他们安心学习生活,但妈妈的爱才是他们心里最 需要的“礼物”,他们需要一个“妈妈”……
这时候,她们的出现,成了孩子们最亲密的守护者。
她们来自四川各地,有年轻母亲、城市白领、乡村教师……“童伴妈妈”,是她们共同的身份。2016年,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四川省民政厅、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一个人、一个家、一套工作体系”为核心的“童伴计划”项目,目前已在四川21个市州53个县的165个村落地实施。
“妈妈”们的出现,打通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最后一公里”,这群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付出了24小时×7天的全天候陪伴。孩子们从此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游戏有人陪、孤单有人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殷航
图片由受访者及共青团四川省委提供
首页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