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日活动现场。四川省环保厅供图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5日讯(记者 江瑶)“风雨过后成都放晴,蓝天白云真心美爆了!”“纯净的蓝天拉近成都与雪山的距离!”在一片澄澈的蓝天下,由四川省环保厅和成都市环保局等部门共同举办的“2017年‘六.五’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今(5)日上午在成都市锦城湖畔举行。以此为契机,作为当地环保形象代表的首条环保地铁专列和首条环保公交专线也于今日起在蓉城正式开行。
据了解,今天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连相生”,中国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次活动由省、市环保等各级相关部门共同主办。
“希望大家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践行者、推动者”
一场风雨过后,今日成都的天空不仅“颜值”高而且“气质”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位于成都市锦城湖公园的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来自省、市、区各级各部门,以及成都环保公益组织、环保志愿者、高等院校、中小学校、企业、环保系统代表等410余人参加了今天的系列宣传活动。
“围绕改善环境质量总目标,‘成都平原大气污染治理’被列为全省环保‘一号工程’;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650’工程,即开展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综合执法行动、科技治霾六大行动,实施落实责任、综合保障等50条举措……”环保宣传的现场展示,让活动参与者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省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为了让公众近距离了解环保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环保部门新近装备的一系列移动环境监测设备、辐射环境巡测车、尾气遥感监测车等也纷纷亮相,进行全面展示。“参观下来,我认为我们环保工作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进行着。以环境日为契机,希望大家能主动从环境问题的旁观者、职责者,变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践行者、推动者,正确认识、正确对待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并带动他人实践环保行动。”志愿者代表唐亚飞告诉记者。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体验环保专列。四川省环保厅供图
“绿色大使”今天正式上路
抓蛐蛐、放风筝、找萤火虫、在草地数星星......那些久违的儿时嬉笑玩耍的场景,现在全都回来了!今日上午11点11分,载满记忆与希望的环保地铁专列,由一号线华府大道站出发,驶向锦城广场方向。车厢里有蔚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溪、广阔的田野,从头到尾弥漫着儿时的气息,它们“变身”插画出现在车门上、挡板上、连接处。而川剧变脸、熊猫、盖碗茶、耙耳朵等浓浓的四川元素也穿插其间,与环保主题紧密相连,目光所及,到处都是一片童趣和充满川味儿的谐趣,引得上车的乘客尽情观赏,由衷赞叹。
“这次的环保地铁专列,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和地铁公司方面沟通,这个想法新颖、有创意,寓教于乐。”省环保宣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环保主题列车命名为“童年记忆”号,创意来源于把蔚蓝还给天空,把清澈还给河流,把绿色还给大地,把自然还给自然,“我们希望用这样共同的记忆与共同的美好环境唤醒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与净,共做环境保护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该负责人表示,“童年记忆”号环保专列作为一种全新的宣传方式,将开行一年,通过寻找童年的记忆去触碰大家的内心,摆脱传统的说教,打破以往陈规,与公众来一次更亲切、更自然的沟通。
与此同时,首批成都环保公交专线16路7辆公交车也于今日正式发车。作为成都市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的“代言人”,16路7辆公交车将穿行于成都市大街小巷,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家园,同一份责任”……的环保理念沿途播撒、带给大众,希望在“代言人”的影响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能够根植于大家的心间。
新闻链接――
人物专访
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争取让成都的蓝天更多
“今年,省环保厅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大气污染问题,将成都平原大气治理作为全省环保‘一号工程’。通过建立污染源清单、实行网格化监管、调动国家科研力量、加强联防联控联治、落实整改环保督察问题等系列措施,使成都的空气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今年4月以来,成都平原连续出现的‘高颜值’好天气,得到不少市民的点赞。”于会文表示,尽管目前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治理目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要认识到,实现环境质量的切实改善是一个长期过程,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共同做好“绿色加法”、“污染减法”,深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于会文说:“通过举办此次系列宣传活动,希望全社会、全体公民和我们一起,共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每个单位、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唯有共治才能共享,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环境保护的践行者、推动者,携起手来,争取今年成都的蓝天比去年多,雾霾天比去年少。”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