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达州6月9日讯(陈俊秋 王晓林 记者 余开洋)近日,在大竹县高穴镇红花村二组的 头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碌地翻挖这些土里的“金元宝”。“今年全镇种植面积有3600多亩,仅红花村就有500多亩。”镇党委书记沈明学介绍。
巧借“东风” “空壳村”叩开致富门
红花村是大竹县2017年计划脱贫的2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沿着村道一路走来,没有看到一块撂荒土地。沈明学道出了全镇耕地“零撂荒”的秘诀:撂荒的土地由村集体集中起来发展 头等产业,所获收益结算贫困户务工工资后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不仅让全村荒地复耕,还可以给村集体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借势发力 “空壳村”实现扭亏为盈
近年来,大竹县探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谋划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同红花村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借力脱贫攻坚这股“东风”,实现了由“空壳村”到富裕村的蝶变。仅2016年,全县18个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收入32.46万元。据了解,2017年全县计划退出的2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没钱办事难,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穷日子”――这成为包括李家乡大湾村在内的许多 “空壳村”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对贫困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空壳村”们纷纷搭上这趟“快车”。
“2015年,我们村成立了碧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将黑山羊、核桃、中药材等精准扶贫项目均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把财政扶持基金打捆使用,实现抱团发展,再进一步细化分配模式。”大湾村第一书记刘磊介绍。大湾村在全县率先创立“1+N+1+X”扶贫模式,即:1个专合社+动态建档贫困户+1个村集体+金融政策贷款。以“创新扶贫机制+科学产业规划”为手段,不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壮大集体经济。2016年,村集体经济第一次实现扭亏为盈,获利1万余元。
和大湾村一样,全县其他贫困村也借势发力,充分利用财政扶持基金,借助各类利益链接机制,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产业、投资入股、集资兴业”新路。
2016年全县共发放财政扶持基金2188万元。通过盘活存量、做好增量,2016年退出的18个贫困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万元的达10个。2017年,将建立270万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周转金,用于帮助贫困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按每个贫困村3至5万元标准给予发放,越来越多的“空壳村”踏上了集体经济致富之路。
能人助村 集体经济有了“当家人”
大竹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在一些偏远乡村,长期以来,农村干部思路僵化、缺乏带动力的现状与集体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不匹配。
如何破局?引用“能人资源”,发展“归雁经济”成为突破口。2013年,大竹县启动“能人助村”行动,培育致富带头人,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为贫困群众找项目、跑资金,架起脱贫奔康桥。
在杨通乡阳光村,曾经的女白领唐小佩“不恋高管做村官”的故事正是“能人助村”的鲜活实例。
2013年,唐小佩受到家乡“能人助村”计划的感召,放弃在广东某企业的优厚待遇回乡创业。短短3年时间,她创立的大竹县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721”模式分红,使贫困户、村集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唐小佩因此在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中,以高票当选为阳光村党支部书记。唐小佩的身份转变也使得“能人助村”产生了“裂变效应”。越来越多的“在外能人”正加入到回乡创业的队伍中来。
“能人助村”填补了农村干部断层、缺乏致富带头人的空缺,目前全县共有258名“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有64人走上了党组织书记岗位,39个“后进村”借力“能人”实现了转化升级。
量化确权 做大“蛋糕”人人有份
“过去农村集体经济之所以难以做大做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看似‘人人有份’,实则‘人人无份’。”黄滩乡平桥村党支部书记黄勋建感慨道。而这样的境况正在得到根本性改变,2016年,平桥村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智成农业专业合作社”,黄勋建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合作社董事长。
2016年3月份起,平桥村发展青花椒产业300亩,率先采取股权量化的方式,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把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和收益权落到实处,探索出一条以村委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增收之路,在全县掀起股权量化之风。“村上搞股权量化,我家就有3.46股,算上分红和在合作社里的务工收入,一年可以挣1万多块钱呢。”2018年预脱贫户邹贵忠喜滋滋地算起这笔账。
“我们村的股权量化覆盖了全村每一个人,包括484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1759人,每人占0.4股,有土地的可以叠加入股,每亩折合成1股,建档立卡贫困户单独再算1股。”平桥村第一书记罗克泳说,村集体在青花椒产业中约占200股,这些收益全部归入。预计到2018年,除去成本村集体纯收入将达到30万元左右。
如今,大竹县各地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特点等,坚持“一村一业”“一村多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实施股权量化改革,有效探索股权量化改革量化方式,完善股权量化改革收益分配机制,拓展股权量化改革资金渠道,实现了村集体、贫困户的“双赢”。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