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穆院士在脱胶厂指导工作
四川新闻网达州6月13日讯(记者 余开洋)有“中国苎麻之乡”美誉的达州市大竹县,盛产全国品质最优的苎麻,苎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全县基本形成以原麻种植、购销贩运、苎麻纺织产品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2014年7月,苎麻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借脑融智发展,攻克技术难关,助推了企业在全国苎麻行业中悄然崛起。
优势:拥有世界上最好品质的苎麻资源
苎麻俗称“中国草”,在我国种植和纺织历史悠久。苎麻纤维具有吸湿、排汗和天然的抗菌功能,在国际上被誉为“天然纤维之王”、“纤维软黄金”。
大自然对达州市大竹厚爱有加,独有的自然优势,赐予了大竹世界上最好品质的苎麻资源。全县种植苎麻面积最高时期达200平方公里,占中国苎麻种植面积的1/4,占全世界苎麻种植总面积的1/5左右,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苎麻之乡。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大竹县基本形成以原麻种植、购销贩运、苎麻纺织产品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高峰时,苎麻种植面积30万亩,有大小麻纺厂23家之多,惠及30多万麻农,就业职工1万名,年耗原麻2万吨以上,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困境:人才匮乏 创新乏力严重制约传统苎麻发展
近年来,由于受国际市场环境和国内环保压力的双重打压,大竹县苎麻加工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全行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苎麻原料价格一降再降,大竹苎麻产业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困境,到2013年先后已有20家企业基本退出该行业;全县苎麻种植面积减少至10万亩左右,苎麻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大竹县境内的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更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究其原因,大竹县的苎麻纺织企业总体可以概括为一是“高成本,低水平”,大部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极低,影响了苎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高端人才的匮乏、技术创新乏力,难以适应时尚消费的高端市场。
抢占“智高点” “中国草”变“中国宝”
2005年,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成立,董事长张小祝从事苎麻加工科研三十余年,他以企业竞争核心在于技术的创新理念,带领450名员工坚持拼搏奋斗。张小祝通过企业多年摸索,深知苎麻企业竞争要害在于技术。因此,在省、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玉竹麻业于2014年7月建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材料学家姚穆为驻站院士“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聘请了国内7名知名专家成立了企业技术专家团队。
为落实机构政策配套,大竹县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领导服务小组,先后帮助解决工作站建设和运行难题6件。根据姚院士来竹考察提出的“七条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落实500万元专项基金扶持全县苎麻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玉竹麻业等苎麻加工企业开展品改技改、转型升级。同时,制定《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合作方式、职责任务、利益机制,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院企合作、共享双赢”的运行模式。
据了解,建站以来,姚穆院士来企实地指导7次,企业主动上门咨询23次,开展远程培训275人次,33名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培训内容有《苎麻脱胶工艺》《苎麻纺纱工艺》《棉纺学》《纺织材料学》等技术工艺和《机械基础》《纺织机械原理》以及设备维修保养等技术维修基础知识。院士专家团队帮助公司找准了苎麻产品刺痒感、易起皱、色牢度差等有史以来国际上都未予攻克的技术短板,重新确立了“高、新、特、精、优”的发展定位,不断科技攻关,技术创新,走出了产品附加值低、定位不高的困境。
产业带动扶贫攻坚 带动10万麻农年均增收近8000万元
同时,玉竹麻业作为达州市苎麻行业中唯一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模范带动作用,把发展优质苎麻作为助农增收的出发点,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依靠公司的技术优势和高端苎麻产品国内独有保全地位,强化利益联结,积极投入,大力扶持苎麻基地建设,先后在西河、莲印、中和、人和等乡镇利用当地退耕还林的坡、荒地新建了苎麻基地3万亩,涉及22个村81个社,近千家种植户,凡基地种植的苎麻公司均以高于市场均价8%收购,还将加工销售增值纯利的5%返还种植户,切实保证种植户的稳定收益。加上原有的石河、清河等乡镇基地,共计建立了苎麻基地5万亩,涉及36个村135个社,近二万户种植户,共计带动10万麻农年均增收近8000万元。(图由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