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看展览,听天籁,赏皮影 四川省非遗中心放大招

时间:2017-06-13

银花丝工艺龙船。

  6月10日,备受关注的第六届非遗节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盛大开幕。匠心独具的非遗系列大展、藏龙卧虎的非遗竞技活动、异域风情的国际队伍展演、原汁原味的非遗传承人活态展示,众多精彩纷呈的活动,让成都市民的非遗大餐显得很“洋盘”。

  藏身于国际非遗博览园之中的四川非遗保护中心,也精心策划了九大精彩展览和数场非遗传承人活态展示项目。无论是位于一楼展厅的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还是二楼宛如天籁之音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档案视听展,抑或是展厅门口羌笛、成都糖画等活态展示项目,让观众顿悟,原来“非遗”并不高冷,就在我们身边。

  与此同时,“四川故事”情景互动展、羌・时空流变摄影展、非遗生活展――怀远藤编、油纸伞制作技艺展同步对外开放。四川非遗馆作为宣传四川非遗保护工作的的重要阵地,将不定期策划一些接地气的非遗展览,邀请市民进馆免费参观。

[1][2][3][4][5]下一页 尾页

  26万人听非遗版好声音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呦……”你或许听过这首享誉世界的《康定情歌》,但不一定知道这首歌源自茶马古道上的《康定溜溜调》。10日上午,在《天籁之音――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档案视听展》上,王泽富身着藏袍,无伴奏清唱了一曲原汁原味的《康定溜溜调》,一如他在农牧生产中引吭高歌。

  这场非遗版的“四川好声音”,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流传了上千年的“羌族多声部民歌”,以“玛达咪”衬词开头和结尾的《玛达咪山歌》,九曲回环的《彝族阿都高腔》,手持竹制渔鼓筒伴奏的四川竹琴,非遗传承人们身着民族节庆的服饰,演奏了全生态的四川天籁之音。26万网友线上凑热闹,他们共同围观了这场没有伴奏的演唱,异口同声地留言点赞“好听”“震撼”。

  为了筹备这场声音档案展,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四川广播电台岷江音乐台联袂组成的专家采访组历时两年,行程一万五千公里,采访了2000多位非遗传承人,抢救性发掘、记录了60个小时的音频资料。采集完素材准备做后期处理时,一位编辑颇为震撼“这哪儿用什么加工,就是原汁原味的天籁”。如此庞大的声音档案将如何二次推广?相关负责人透露,除了刻录CD光盘之外,未来还将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制作成手机彩铃,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首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尾页

漆器。

  非遗精品展尽显巴蜀匠心

  龙一直被国人当作吉祥的图腾,过年时候舞龙灯、踩高跷带给人们无尽的欢笑。走进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一条长约十米的草龙活灵活现。这种沐川草龙做工极为复杂精巧,选用2至3年生长的慈竹做骨架支撑,再精选无斑点的金黄色稻秆,采用编、织、绕等10多种工艺制作而成。仅编扎一条50米长的草龙,就需要近200个人工。

  “让非遗融入当代,让艺术回归生活”,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集结了省内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挑选出以蜀绣、蜀锦、成都漆艺、成都银丝花、渠县刘氏竹编、绵竹木版年画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非遗精品,这些精品不仅代表着巴蜀工艺美术多个领域的最高技艺水平,还承载着“巴蜀工匠”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匠心。

  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蜀锦,在我国四大名锦之中历史最为悠久。汉代时期,成都蜀锦织造业十分发达,当时成都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得名“锦官城”。中国织锦大师贺斌同蜀江锦院的几位资深技师一同复制、仿制失传已久的历代织锦纹样,他们还用现代蜀锦染色熟丝工艺织造成手袋、方巾、鼠标垫、抱枕等生活用品,让大家在居家生活中就能感受到蜀锦织造技艺的魅力。

首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尾页

沐川草龙。

  传承人活态展示引人入胜

  一块白布就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是演员,当灯光穿过皮影,人物、花草、楼宇,在画布的另一端映现色彩明艳、栩栩如生的世间百态……四川皮影戏展演为观者带来一场场光与影的艺术盛宴。

  皮影戏曾是中国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早在清康熙年间,皮影世家王家班就在进行皮影制作和演出。川北王皮影师从自然,法古出新,是皮影流派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皮影,以传统世家和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着川北民间的一种原生态文化。

  本次非遗节的一大特点是大量引进非遗传承人的活态展示,四川省非遗中心也不例外,他们特别承办了非遗传承人活态展,让大家见识了有趣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们在室外现场教学,成都糖画栩栩如生,贾氏微刻在石头、琥珀上活灵活现,眉山泥塑、宋笔制作的手艺人们妙手生花,彝族银饰展示了彝族女孩丰富的嫁妆,羌笛演奏者现场吹奏了一段曲子,清脆的笛声宛如天籁之音,惹得观众现场拜师学艺。

  当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的手工技艺成为世界性的命题,当全球6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非遗传承建言献策的时候,省非遗中心高瞻远瞩,与华西都市报联合举办“非遗小课堂”,先后组织近500个小朋友学习剪纸、成都面人、绵竹年画、藏族祥巴、新繁棕编等等手工艺,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年轻的生命力。省非遗中心为了培养孩子对非遗的兴趣,带动家长同学一起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目前正在酝酿新一轮的“非遗夏令营”,邀请更多孩子动手学习生活中的非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首页 上一页[2][3][4][5][6]下一页 尾页

羌笛演奏。

首页 上一页[3][4][5][6][7]下一页 尾页
  • 上一篇:没什么事是吃饭解决不了的 成都女白领3年做700款便当
  • 下一篇:考古队龙门山脉寻觅千年古城 发现古蜀“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