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青杠椴木采耳量翻番
广元山区产业园瞄准小而精、配套好、产品特
本报讯(记者 向朝伦 张庭铭)青川县红旗现代农业园区一根青杠椴木半年采干耳2两,比传统家庭种植黑木耳收成提高1倍,这让不少种了多年黑木耳的参观者惊讶。6月7日,剑阁县组织部分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现场取经,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板令人鼓舞。
广元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各县区利用河谷平地或缓坡地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加快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突出规划建园区,培育壮大产业基地;二是打造品牌建园区,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三是融合发展建园区,拓展产业链价值链;四是改革创新建园区,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目前全市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园85个86万亩,优势特色产业基地400万亩,惠及52万农户。
小而精,配套好,产品特,是广元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的特点。红旗现代农业园区在近250亩的河谷地带上,配套建起微型气象监测站、智能喷灌系统、水肥一体施放系统,适时适度调控温度湿度,把过去的“望田天”变成“增收田”,带动全乡5个村400余户村民资源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其中贫困户101户293人,并吸引贫困户入园务工。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贫困山区盆周山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因地制宜,注重“四化”联动,通过产业园区小型化、配套设施科技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带动农民广泛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红旗现代农业园区“四化”联动,构建以产权为核心、产业为纽带、股份合作为重点的共同致富模式,形成“园区+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链,有较好推广价值。
青川县红旗现代农业园区一角。
园区木耳为何胜了家种木耳
广元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发展山区农业
广元答案
突出规划建园区,培育壮大产业基地
打造品牌建园区,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
融合发展建园区,拓展产业链价值链
改革创新建园区,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目前,全市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园85个86万亩
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居全省第4位
这回冯孝斯算是真正服气了。
6月9日,分别挂着川、陕牌照的三辆卡车来到广元市青川县板桥乡红旗现代农业园区,装满12吨黑木耳后,撒欢似地跑了。去年11月18日,板桥乡新坝村组织贫困户开会,动员全村贫困户用青杠椴木入股农业园区,冯孝斯在犹疑中背了230根椴木去试“运气”。他不相信新建园区种耳棒的技术能胜过自己几十年的家种木耳手艺,按老规矩在自家山上砍倒12株青杠树,精心侍弄,暗暗较劲。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近年来,广元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建成优势特色产业基地400万亩,惠及52万农户,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年人均达到4000元以上。
□本报记者 向朝伦张庭铭 文/图
[1][2]下一页 尾页对比 产量产值相差大
55岁的冯孝斯是个种了30多年黑木耳的“老把式”。
每年11月,雷打不动,他会在自家山上砍倒些青杠树,种植木耳。以前是直接把树放倒在山上,任木耳自由生长。这几年,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把青杠木锯断成一截一截,每截1米长,从几里外的山上背到自家院坝,钻眼、钉菌种、传菌、打桩、上架,一排一排搭起来,天旱浇水,清晨采耳,只要管护得好,一根耳棒一年可以采耳2两多,产量比过去翻了一番。
在冯孝斯看来,这已经是管得很好的了。
入股农业园区后,冯孝斯暗中较劲,对自家种的木耳管理得更加细致。但料理了大半年,他不得不承认,家养木耳比不过园区木耳。
3月,红旗现代农业园区和村民家中自种的黑木耳差不多同时开采,至今采了5茬。农户家种的,一根耳棒好的收了1两干耳,其中大的如蝴蝶,小的如铜钱,颜色深浅不一,收购商上门看货出价,60元/公斤;园区种的,每根耳棒平均收了2两,大小均匀如拇指,色泽浅黑均匀,外地老板开车来收,96元/公斤。
揭秘 差距究竟在哪里
同样的青杠木,同样的一根耳棒,为何园区和家种差距这么大?我们到红旗现代农业园区一探究竟。
只见偌大的园区内,成排的椴木呈人字形靠在横梁上,黑压压一片。负责园区管理的青川板桥良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中良,指着园子一侧半空中顶着的百叶箱说,那叫作微型气象站,能“探嗅”方圆1公里内的空气湿度、温度,适时生成气象资料输入电脑,电脑与园区管理者手机APP连通,把经过计算的温度湿度数据传递到手机上。
9日19时,白中良的手机显示,实时温度为23摄氏度,按一下键,瞬间,200多亩的园区内,自动喷灌系统全部打开,地上一人高如花洒般的喷头,喷出一个个白球状的雨雾来,一个喷头管4平方米的椴木。如果要用肥料、药剂怎么办?白中良回答:把肥、药拌入水池溶化,同样通过手机操作,肥、药便通过管道,顺水流均匀洒到每一根耳棒上。
微型气象监测一体技术、智能喷灌系统一体技术、水肥一体施放技术……这些让园区胜出的新技术,冯孝斯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白中良形象描述:园区靠“三体”技术,周密计算,适时喷灌,均匀洒投,让耳棒保持最佳生长状态,而且比传统木耳种植节水一半,节肥1/3,节省人力80%。过去200多亩木耳5人浇水干一天,现在一人拿着手机就搞定。
板桥乡党委书记高飞介绍,园区250亩220万根耳棒,“三体”技术投入,花了200万元,管用20年,基本上一年拿回成本,剩下年份的收益可观。
增收 入股分红还能务工
园区增产增收,村民增收了吗?
青川黑木耳、竹荪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以山地为主的板桥乡在河坝村找了三块平地,开辟出1500亩现代农业园区,种植椴木木耳、香菇、羊肚菌等,以“公司+专合社+农户”的形式,吸引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参与的方式有三种:实物青杠椴木入股、现金入股、技术入股。
眼下正是木耳采摘时节,明晃晃的阳光下,红旗现代农业园区中央时不时冒出一顶顶草帽,那是村民在摘耳。上马村村民白秀兰是其中之一,她说,自己有两个孩子在上学不能外出务工,每天早晨送走孩子后,就来园区务工,一天可挣60元,既管了孩子又挣了钱。
像白秀兰一样,红旗现代农业园区现在每天有100多顶“草帽”忙碌穿梭、采摘木耳。分红加务工收入,园区成为村民增收的“活水池”。
家距园区5公里的冯孝斯偶尔也来务工。按目前园区的收成走势,他入股的230根耳棒,预计年底可净分红600元以上,加上务工收入,园区一年能让自己增收几千元,“以前哪想得到呢?”冯孝斯感叹说,园区搞科技种植,收成好卖价高,这不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吗?“如果可以,明年我想多背些青杠椴木来入股。”
点睛
园区发展“四化”山区农业增效增收
□省社科院副院长 郭晓鸣
发展山区农业,山地多平坝少,精贵的土地如何用好?因地制宜建设小规模现代农业园区,配套现代农业技术,势在必行。通过产业园区小型化、配套设施科技化、发展产业特色化、带动农民广泛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一条符合四川山区特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广元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同时以产权为核心、产业为纽带、股份合作为重点,构建“园区+经营主体+农户”利益链,带动广大群众分享园区红利,3.5万户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经验可贵。
首页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