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奋楫四川经济副中心――
解码绵阳:逐梦飞奔一年间
在梦想与时间的交替中,唯奋斗者开创事业与赢得未来。
2018年,这注定将成为绵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迈步新时代的绵阳,“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对标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绘就了推进绵阳发展“一个奋斗目标、四个时间节点、六个基本原则、五个主攻方向”的战略谋划,奏响了建设“四川经济副中心”与“西部经济强市”的奋进序曲。
这一年,在牢把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与方法论中,绵阳务实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全市15户企业入围全省制造业100强;17户企业进入全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名单,入选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数首次历史性地突破1000户。
这一年,绵阳继续围绕“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作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在尽锐出战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投入资金141.2亿元,实施扶贫专项22个,全市34521名贫困人口脱贫;19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投入资金82.1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62.6%……
奋楫四川经济副中心,绵阳在逐梦飞奔一年中,谋新局、绘新图、开新篇,耕耘当下,夯基未来。
A,稳之逻辑 >>>
从0.1%,到15.7%
这是一个得来殊为不易的全省第一。
也是绵阳建市以来首次位居全省第一。
15.7%!这是2018年1―11月绵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这一增幅,让绵阳投资增速首次跃居全省第一。在今年1月9日的绵阳市委经济工作会上,相关人士坦言,在2018全年经济运行中,绵阳这一增速有望延续与保持全省第一。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受制于外部需求紧缩与内部发展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绵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一重要经济指标,在2015年经济新常态开局之年的前4个月,其增幅近乎跌进谷底,仅为0.1%,排位全省倒数第二。
“投资是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在任何发展阶段都须臾不可脱离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支撑经济稳健发展,投资仍是其重要支撑。稳增长,也就是稳投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表象上反映在经济实力上,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项目建设的成效上。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
顺乎这一逻辑,在坚持问题导向与发展导向中,绵阳新一任的主政者在科学研判新常态下绵阳发展方位的基础上,认为要保持绵阳经济的稳定增长,其核心是必须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由此,在上下同欲中,绵阳提出把项目推进与投资促进作为全市经济头等大事,并提出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的发展理念。
攥指为拳,背水一战。在绵阳全市上下“抓好项目是本职,抓不好项目不称职,不抓项目是失职”的共识中,从2015年以来,绵阳连年实施“项目年”行动,“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从2015年的6.8%,到2016年的10%,实现近五年以来首次两位数增长;从2017年的13.1%,再到2018年1―11月的15.7%,这一全省第一的增速及其1208.9亿元的投资额,绵阳在奋起而为中筑牢了经济发展支撑、储备了经济发展动能。
“干字当头,效字以求”。这当中,特别是去年以来,在奋发有为地推进四川经济副中心中,绵阳先后开工项目312个,总投资额1842.49亿元,投资成为绵阳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
B,转之方略 >>>
锁定“686”,推动形成支撑绵阳建设副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谋大势,求胜势。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首要的当然是要看经济。
为此,有专家甚至提出了“经济力”这一概念――“经济力”就是经济规模要大、经济发展质量要优、经济增长前景要好。
站在经济总量在全省地级市首破2000亿元大关的起点上,绵阳提出了到2020年经济总量力争达到3000亿元、到2025年经济总量力争达到5000亿元的奋斗目标。
要实现这一跨越与嬗变,绵阳认为核心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做大经济总量中不断优化结构、提升质量、转换动力,努力推动绵阳经济实现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辩证统一的发展。绵阳由此提出将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别是在所确立的“686”的产业主攻中,重中之重地把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作为绵阳“锻造发展新动能”与“赢取未来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加速构建支撑绵阳建设副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接“中国制造2025”与全省“5+1”产业体系,去年来,绵阳相继出台“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极具针对性与含金量的文件。从启动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的“领航计划”,到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的“登峰计划”,绵阳将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落点聚焦聚力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这六大重点产业,加速培育3000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2000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四川第二大产业基地。
“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而围绕这些主导产业的培育,近三年多来,绵阳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331个,引进百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10个,实现建市以来招商引资百亿级项目“零”的突破。特别是继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面板生产线、453亿元的汉能移动能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后,去年以来绵阳又成功引进投资240亿元的惠科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202亿元的威马新能源汽车、166亿元的威马固态共享电池、128亿元的诺思微系统基地等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成就了“招大引强”的“绵阳现象”。
据测算,这些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将年新增产值3000亿元以上,实现“再造一个工业绵阳”,为绵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锻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C,补之路径 >>>
以“一核两翼、三区协同”,重塑绵阳经济版图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2018年12月30日,经省委、省政府审定,我省正式印发《关于表扬2017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通报》。
在此次表彰的28个县(市区)中,绵阳的涪城区、北川县、平武县三个县(区)同时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在此次全省县域排名中,绵阳5个县区实现升位,取得自2015年全省分类区考核以来的最好成绩。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绵阳“市强县弱、城强乡弱、县域分化”成为横亘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道坎。“在加速建设四川经济副中心与西部现代强市中,只有补齐县域经济这一短板,才能确保整个绵阳发展不失衡与经济不失速。”绵阳的决策者们如是认为。
以问题为向,2017年初,绵阳市委市政府在长达9个多月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委“1号文件”形式出台《关于实施“振兴计划”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统筹推进产业培育提速、城乡建设攻坚、民营经济提振、改革开放突破、社会民生促进“五大行动”,全市县域经济开始出现向好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去年7月举行的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上,基于对绵阳县域经济进行再分析与再研判,绵阳作出了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安排,并将其作为未来绵阳“五大主攻方向”之一,旨在通过做优“一核”、壮大“两翼”、统筹“三区”,在“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图”中,打造出突出特色、彰显优势与优势互补、相融共进的区域发展共同体,优化绵阳产业经济地理、重塑绵阳区域经济版图。
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在这一套推动县域发展振兴的组合拳中,绵阳县域经济呈现出了“总量在扩大、质量在提升、后劲在增强”的可喜变化:2017年,全市县域范围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9.27亿元,为当年绵阳在全省地级市中经济总量首突破2000亿元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绵阳县域经济延续了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全市县域范围实现GDP1312.94亿元,同比增长124.1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7.8%,为推动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提供着越来越富有质量的支撑。
岁月不居,奋进如潮。以建设四川经济副中心与西部经济强市为指引,绵阳务实前行、奋楫争先。
(稿件综合来源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任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