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省人大代表 眉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中心主任 夏放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9日讯(川网集团省两会报道组记者 岳东 徐昭磊 摄影报道)“‘互联网+政务服务’在一些地方确取得了积极成效,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在提高。”曾在眉山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了多年的省人大代表夏放,今日做客川网会客厅,就加强政府建设方面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她支持报告提出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并认为政务服务便民化仍有提升空间。
省人大代表夏放
谈变化:群众的痛点 提示着改革攻坚的方向
曾在眉山市安监局行政许可科,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了七年的夏放,她经历并见证了行政许可办事提速的一系列改革。
夏放介绍,早年群众办一件事,往往要跑多个部门、跑多次才能办好。从2008年起,省、市政务服务中心提出“两集中、两到位。”就是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这样群众可以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个大厅,到各部门的窗口,把事情办好,方便了群众。”
近年来,就眉山政务中心来说,在服务细节上下了工夫,针对性地配备了老花镜、坐垫、示范文本等设施。夏放告诉记者,这是眉山政务中心创新做法,引入酒店管理模式,打造五星政务服务,既有对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的要求,也有服务管理上的要求,让群众感受到温馨的服务环境。
但这还不够,夏放举例说,比如有企业要办理加油站,必须在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理“成品油经营许可证”,安监部门办“危化品许可证”,以前各部门都互为前置,企业在办理这些证照十分不便。“如今,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审批事项进驻中心到位、授权到位、电子监察到位。”夏放介绍,目前各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三集中三到位、红色代办、容缺审批重大事项、取消互为前置、取消证明材料等一系列措施,应该说全省的政务服务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谈调研:更好为群众服务 还有上升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定位逐渐从“管制型”过渡到“服务型”,政府职能定位转变的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的飞速发展及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8年工作也提到,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省级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的占50%、“最多跑一次”的占92%,证明事项大幅精简。
夏放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个案例。一位群众在政务服务大厅住房公积金窗口办理房屋按揭手续,这位群众没有带向银行还款的账单证明。按照以前方式,群众就得多跑一次路,到银行打出清单明细。但当时群众能提供手机上银行的还款短信,经过窗口工作人员核实,留下了手机上短信的证明将手续办结好。“网络办理、在取证照时提供邮寄方式等,让群众少跑路,体现政务服务的转变。”
“尽管办事效率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为什么仍有50%的不能网办,还有8%的事需要跑两次及以上。存在原因是什么?还能不能提高?”夏放认为,打造服务型政府,还有提升空间。
据夏放了解到,去年一位在外地工作的群众,需要办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注销,税务窗口必须要本人回来签字办理。当这群众乘坐飞机回来签字之后,与工作人员协商让家人办理接下来的手续,就回到外地。哪想,家人在办理其他手续时,还有需要本人回来签字的手续。到现在,这名群众的问题还没解决。
“工作人员对群众的解释不到位,就会导致群众多跑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夏放调研时发现,不同工作人员,给群众介绍办理流程会有不一样的解释,甚至同一工作人员,在不同时间给出的解释也会不一样。“行政许可服务大厅各单位窗口服务能力、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参差不齐,大部分窗口办事效率很高,但是还是有少数窗口在提升办事效率方面还需改善。”夏放介绍,比如有的窗口选派的是临聘人员,他们业务能力、服务态度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离办事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有的窗口甚至没拿出评价器,何谈群众的监督。”
谈建议:打通各部门任督二脉 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夏放建议,各部门在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打通各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任督二脉,开发高效快捷、实用性强、整合多方资源的软件系统,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办理许可,杜绝办事群众不必要的人、财、物的重复和浪费。
政务服务窗口工作是市场准入的源头,带给企业和办事群众最直接最客观最真实的直观感受,若发生慢作为、懒作为,服务效率不高,就会损害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夏放还建议各部门要重视窗口工作,加强窗口人员业务和服务培训,并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的考核,督查窗口满意度评价仪的使用情况,“对工作做的好的给予奖励,工作做的差的要通报批评,并和年度考核、奖金、职务晋升等方面挂钩。”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