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致公党四川省委集体提案:建议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时间:2019-01-19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8日讯(川网集团省两会报道组记者 刘佩佩)1月1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七个分局在相关市(州)同时举行挂牌仪式,这标志着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迈入全面推进新阶段。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在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致公党四川省委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建议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谈问题:

“三大主体”目标不一致 考核评价体系不适应

据了解,四川省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国土面积20177.0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5%,主要涉及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阿坝、雅安和眉山7个市州、19个县,17.22万当地居民。致公党四川省委的集体提案提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在地市发展还很不均衡(如广元、阿坝的人均GDP仅相当于成都的1/4左右),区划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保护目标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间还面临着以下矛盾和困难。

一是各类主体目标不一致,认识难统一。保护部门、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是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目标的三大主体,地方政府希望以大投资拉动“富税增财”,当地居民希望有足够的生产发展空间以“增产增收”,保护部门则希望以保护项目实现“赋权增收”。三大主体的认识和目标不一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公园建设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是约束条件多,发展受困扰。全省划入国家公园的国土面积占到所在市州国土面积的12.35%,县域层面则更高,宝兴县超过85%。资源最好、发展条件更优的区域往往都被划入了国家公园,加之工矿、水电的限制和退出,地方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是产能落后,转型困难。国家公园划入区现有经济活动产能落后、生产粗放,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与国家公园以保护生态环境主的建设目标相冲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方式在较长时期内都会面临转型困难。

四是考核评价体系不适应。划入区涉及的县市仍面临较重的经济发展压力,以人口规模为依据的财政转移支付未能反映地方的生态保护贡献。

谈建议:

“三大主体”缺一不可 国家公园建设需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提案中提到,实现国家公园建设目标,保护部门、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三大主体缺一不可。划入区乡村发展程度与水平将对国家公园建设产生显著的影响,国家公园建设水平与程度也将对划入区乡村振兴带来深刻作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只有与划入区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才能确保两个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不断增进共识。要对建设国家公园的重大意义、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等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帮助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准确领会建设意图。要深刻理解国家公园建设并不是只保护和只限制,而是综合考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系统发挥和合理利用。对地方和当地居民而言,这是淘汰落后产能,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是科学规划建设,设立正面清单。要设立划入区产业发展“正面清单”,组建专家团队对各类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对产业类型、开发强度等给出相应的界定,并在持续跟踪监测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引导投资经营行为。对现有产业中未列入“正面清单”的产业,应在协商的基础上建立退出机制,以明确的时间结点和可行的补偿机制引导相关产业逐步退出或转型升级。

三是强化主体地位,提升发展能力。要帮助当地居民建强村集体经济组织,聚合资源、资金、人力等要素。国家公园建设要充分吸纳当地居民参与保护事业,拓展居民增收渠道,通过劳动力转移缓解传统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的压力。建立“国家公园建设与乡村融合发展基金”,支持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当地居民和村集体组织等开展研究,探索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四是创新考核体系,科学评价地方贡献。要引入更加科学合理和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方式,以引导地方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建议由省政府主导在国家公园涉及的市县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核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中央和省对划入区政策支持与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将地方保护成效与财政收入挂钩。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上一篇:【川网会客厅】省人大代表向传忠:加快实现老区振兴 助力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
  • 下一篇:民盟四川省委集体提案:进一步拓展南向出海通道 扩大面向东南亚的对外开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