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冯利和2岁的孩子在成都东站候车准备去重庆。本报记者肖雨杨 摄
成都西站一座新站的首次春运
本报记者 唐泽文
1月21日7时,去年12月28日才投用的成都西站迎来了第一次春运。
西站目前只运行成雅铁路这一条线路,旁边的综合楼也还在修建之中。和其他车站相比,这里的旅客实在算不上多。西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只运行了成雅铁路的15对动车组,目前的西站并没有完全展现出它的“实力”,在成都火车北站封闭改造之后,这里将成为北站最重要的分流车站。
早上7:28,第一班列车从西站出发。从乘客于仲涛手拎的行李就能看出,他这是过年回家――大包小包的年货,还有给家人买的电暖器。于仲涛是大邑人,在成都市区打工。以往回家,他都选择到茶店子客运站坐汽车。能搭乘成都西站第一次春运的首趟列车,于仲涛兴奋之余,也很感慨。“不拿太多行李的话,坐长途汽车其实也很方便。但汽车要花一个多小时,动车只需要半小时,也多给了我一个选择。”
动车开到了家门口,他看好成雅铁路给家乡发展带来的便利。“安仁是中国博物馆小镇,旅游业的发展对整个大邑都很重要。有了动车,游客们来大邑方便了,自然会有更多人来。”
成都东站从早到晚都是高峰期
本报记者 王眉灵
1月21日6点刚过,一声长鸣后,C6202次列车从成都东站往江油疾驶而去。检票员黄治坤锁上22站台的检票口,朝休息室走去。从检票口到休息室,只有几分钟的路程,黄治坤走得很急。“吃点东西,喝点水,很快就要检下一趟了。”
此时的成都东站,灯火通明。候车室的长椅上已坐满了人,四个进站口不断有乘客涌入,安检口排起了长队。春运首日的这个早上,成都东站显得异常忙碌。
“不是春运,也这么忙!”坐在椅子上,黄治坤舒出一口长气。2017年1月,她调到成都东站当检票员,当时,“检一趟票,可以休息半个小时左右。”而现在,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全是高峰期,检一趟票最多休息10分钟,最忙的时候,间隔不到5分钟。
交谈间,休息时间已差不多了。黄治坤拿起钥匙,往2站台检票口走去。这趟是开往上海虹桥的D638次动车,检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打开闸机开关,旅客拿着身份证自动识别进检票口,长龙似潮水一样往前涌。去年,只有成绵乐可直接刷身份证。今年所有全价动车票,都可刷身份证,进站时间缩短了一半。
7点半,“游佳服务岗”的杜明扬已接了10个电话,处理了多起咨询业务。“春运前就有这么忙了。”刚从车站综控转岗过来的她,对“为什么这么忙”深有体会:2017年,东站日均客流不过五六万人次,2017年底西成高铁开通后,客流就开始翻番,现在日均已超过13万人次,今年春运期间还将突破20万人次。
客流多,在于车次多。目前成都东站日均开行203对列车,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多,平均每个小时11趟,5分钟左右就有一趟列车驶出。
8点,车站外渐渐亮了,更多的人在晨光中涌入车站。
成都南站目击“说走就走”的旅行
蒲南溪 本报记者 寇敏芳
春运首日,在成都南站,很少见到携带大包小包的旅客,大多数人的标配只有一个小行李箱。成都南站助理工程师徐杨说,这是因为成都南站主要承接成绵乐城际铁路的客运运输,乘客以短途为主,外地游客较多。
春运第一天,对铁路工程师储成龙来说,出行不是回家而是工作。1月20日晚,他从青岛坐飞机到成都,1月21日,赶最早的动车去乐山。“我们在乐山有个试验项目。”储成龙说。因为工作原因,储成龙常常到成都,“成都南站投运之后,从机场过来更方便了。”
上午9点过,李典妮和父母走进成都南站,他们将乘坐C6304列车去绵阳旅游。
这次旅行并不在计划之中。吃早饭的时候,李典妮爸爸偶然提到了绵阳米粉。“我也想吃,干脆今天我们去绵阳吃吧。”李典妮给妈妈使了个眼色,还没等父母反应过来,她就抓起桌上的手机,查起了火车票。
李典妮去年6月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不久前辞职回家。这次旅行,虽是李典妮临时起意,却也是一家人多年的心愿,“以前女儿在北京,我们在成都,大家各忙各的,很少有机会一起出门。”
10:07,列车从成都出发,李家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赶上春运第一天,却并不打挤。今年春运,成都南站新增了一台自动安检仪,购买成绵乐城际铁路可以刷身份证进站。
“现在出行太方便了,从成都到绵阳,就像去春熙路逛个街一样。”李家人第一次坐成绵乐城际铁路到绵阳,无论是48元的票价,还是1个小时的路程,都让他们对这趟旅行充满期待。李爸爸还做了对比,相比自驾游,时间缩短了一半多,旅途也更加轻松。
火车北站“67岁”老站期待改变
本报记者 王成栋
“轰隆――轰隆――”
1月21日6时35分,天还没亮。从深圳东开来的K830次列车驶入它的终点――成都站(火车北站)6号站台。
车辆进站的一刹那,巨大的气流扑面而来,道口工骆一文裹紧了外套,手里的信号旗也随之颤抖。过去的20年,骆一文在这里目送无数旅客踏上回家的路。今年5月,他将退休。骆一文说,他希望手里的信号旗能与自己一起退休,“(毕竟)手摇得再好,也赶不上电脑控制。”
1952年投入运营的成都站,是成都最早的火车站。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成都铁路客运的中心。但如今,“67岁”的它不得不面对“年龄”和“体质”的双重困扰。
老车站里的老职工不止骆一文,老办法也不止是信号旗。1月21日5时30分,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的检票员秦淑芝提前来到值班室梳洗。春运首日,她要值班12个小时。
“请出示您的身份证和火车票。”给车票盖章的间隙,秦淑芝有点感慨:刷身份证进站已开始推广,检票这个工种将会逐渐消失,“这是好事,效率提高了。”
和老职工们的想法一样,衰老与改变,已经是成都站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在成都东站、成都南站和成都西站陆续投入使用后,只有6个站台且以普快列车为主的成都站,无论是班列还是客流量都呈现缩减的趋势。这也体现在数字上:预计今年春运首日,成都站发送和接待旅客6万人次、进出站列车总计72.5对,两项数据均比往年同期有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