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春节客流高峰之前,侯云龙和妻子杨福珍踏上了从湖北安陆市到成都的火车。
从安陆到成都,1100多公里,晚上8点37分出发,在火车的硬座上坐一晚,第二天上午11点20分抵达成都东站。
萝卜、盐饼子、大头菜、香肠、滑肉……这60斤家乡菜,被老两口用拖车拖上火车,有了这些,即使远在上千公里外,也有家乡的味道。
这是老两口“反向春运”的第三年,在距离家乡上千公里外的城市,老两口给儿子儿媳带来的,不仅仅是家乡菜,还有满满的爱和浓浓的年味。
老两口带来的菜把冰箱都塞满了带60斤家乡菜
从湖北到成都过年
上火车的时候,侯云龙夫妇带的行李,是用拖车拖来的。
一大口袋新鲜萝卜,一口袋“盐饼子”、一口袋大头菜、滑肉、豆棍儿、腌制的香肠……两位老人用家里的拖车把这60斤家乡菜拖到火车站。上了火车后,有的能放上货架,有的就立在座位边,寸步不离。“我家离火车站近,就几分钟。”杨福珍说,到了成都儿子会开车来接,也不辛苦。
两人的儿子侯伟和儿媳妇王沐都是湖北人,一个来自孝感市,一个来自宜昌市。2011年,王沐到成都读研究生,侯伟来“陪读”,就业、买房,从“蓉漂”到定居。自从2016年在成都买了房、装修完,夫妻俩每年都会接爸爸妈妈来成都过年,老两口带家乡菜来成都是“必备节目”。与往年不同的是,儿媳妇已怀有身孕,今年就会添个小孙孙,为了照顾儿媳妇,老两口比前两年更早地来到成都。
为了这次团聚,老两口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儿子爱吃的“白花菜”“见杆白”切得细碎,腌制起来,因为用玻璃瓶装不方便带上火车,只能用塑料瓶子装。一口袋“盐饼子”、一口袋大头菜,滑肉、豆棍儿、香肠,“我们做香肠跟四川不一样,什么调料都不放,就是风干的。”杨福珍细数着一样一样的家乡菜,如数家珍。
“光是新鲜萝卜就带了5斤,说家里的萝卜甜。”说起公公婆婆从老家往成都带吃的,王沐乐得直跟同事朋友“讲趣事”,“他们还节俭,坚持要坐一晚上硬座。”王沐说,老人乘坐晚上8点多从湖北出发的火车,第二天上午11点左右到成都,10多个小时的车程,大包小包的,想想都辛苦。
“儿子儿媳都是湖北人,我担心他们在成都吃不到正宗的湖北菜。”杨福珍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自从孩子们到成都后,很少能吃到家乡的菜,所以每次来成都前,自己就会提前张罗,带五六十斤菜,让孩子们尝尝家乡的味道。
为做出“正宗家乡腌菜”
从老家带来个瓦罐
这些跨越上千公里的家乡美味,让侯伟和王沐在成都也能够品尝到家乡的年味。工作日上班赶时间,“过早”(湖北方言:吃早饭)时,杨福珍会给儿媳妇王沐做一碗“米子”,开水泡上,加点糖,再加个鸡蛋,儿子侯伟只有周末在家,安安心心地吃一碗“白花菜”炒饭,配上亲手做的“霉豆腐”。
“我们老家房子就在街口,街上人来人往,大家过年买了啥都知道,热闹得很。”杨福珍说,在湖北过年,周围邻居凑在一起,早早地筹备起来,炸滑肉、豆棍、豆丝,襄樊的大头菜,泡过煮熟的糯米晒成“阴米”再油炸,都是过年餐桌的“重头戏”。
儿行千里母担忧,担心孩子在四川吃不到家乡菜,他们甚至从湖北带了一个瓦罐,用来做腌菜。“有一次他们在四川做腌菜,发现味道不像,想了半天觉得可能是器皿的原因,这才特意带过来。”王沐说。
“我家冰箱是对开门的,之前就是一个格子放点水果,我还说买大了点,但他们一来,冰箱都装不下。”王沐笑着说。
爱上了四川火锅和风景
结识跳坝坝舞的好姐妹
连续三年来成都过年,加上今年为照顾儿媳妇来得比较早,侯云龙和杨福珍已经很能融入成都的生活,空闲时间,老两口最大的爱好就是散步,离家近一点的新华公园,远一点的春熙路、天府广场、火车北站,都是走着去的,“走路好,锻炼身体。”
如今,提起成都什么好吃,侯云龙脱口而出:“火锅,四川火锅(特色)不是辣,是麻。”
坝坝舞是走到哪里都要跳的,每天晚上,杨福珍会到小区楼下的空地跳坝坝舞,认识了一群好姐妹,除了跳舞锻炼,还出门旅游、唱KTV。
在成都过年,虽然亲戚朋友不多,但王沐和侯伟总会抽时间带老人出去玩,武侯祠的大庙会、宽窄巷子、洛带古镇,有一年还开车去了毕棚沟看雪景,“四川好,风景特别好。”侯云龙说,在成都过了三个年,侯云龙夫妇逐渐熟悉这座城市,“一家人都在这里团聚,这种感觉特别好。”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刘海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