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青川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着力做好生态扶贫“四篇文章”

时间:2019-01-29

着力科学用林、兴水富民、土地增效、全域旅游精准施策――

本报记者 向朝伦 张庭铭

“科学用林,505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超2000元;兴水富民,库区人均增收2000元;全域旅游,1600多户建卡贫困户实现‘旅游脱贫’”,青川县扶贫移民局1月发布的一组数据,见证当地生态扶贫成效。

近年来,青川县立足自身优势,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着力做好让“常青树”变“摇钱树”、“生态水”变“致富水”、“撂荒地”变“金土地”、“大氧吧”变“财富吧”四篇文章。

  让“常青树”变“摇钱树”

青川县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72.99%。

如何让“常青树”变为“摇钱树”?“我们通过生态护林、植树造林、科学用林,让贫困群众在创造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实现生态扶贫助力脱贫奔康。”青川县委书记罗云表示。

“冬天干燥,不要在林区抽烟。”49岁的大坝乡大屋村贫困户黎华玉,2016年被选聘为大坝乡大屋村生态护林员,每天上山巡护,都要叮嘱沿线村民。目前,全县有像黎华玉这样的贫困户守林员691名,年均护林收入4800元。

该县高效发展生态农林业,确立名优茶业、绿色山珍、木本油料、道地药材、风景银杏、生态养殖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发展名优茶业27.3万亩、 黑木耳6000亩、油橄榄9.1万亩,年总产值17.8亿元。建成板桥、三锅、红旗等九大现代农业园区,申报认证青川黑木耳、七佛贡茶、青川竹荪等3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申报认证青川黑木耳、唐家河蜂蜜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产品畅销全国。

  让“生态水”变“致富水”

半人高的滴灌喷管田间林立,白菜、油菜等长势喜人。沙州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沈连学说,这是治水的功劳。全村3500亩耕地、2200亩油橄榄种植基地,实现田间水管全覆盖。

兴水富民、产水配套、以水兴产,青川县出一条“生态水”变“致富水”的山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路子。目前,全县已建成以渠灌、滴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2.8万亩。依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全县发展黑木耳2800万棒(袋)、香菇6200万袋、羊肚菌3500亩、竹荪5500亩,总产值达8.4亿元。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既是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也是解决民生难题、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青川县县长刘自强说。

  让“撂荒地”变“金土地”

“不用化肥,有机肥种出的有机茶,质高价好。”茶树冬管时节,白家乡白果村村民陈秋,每天挑着羊粪、鸡粪,挖沟埋在茶树下。

促“撂荒地”变为“金土地”,青川县综合利用土地整理、生态治理、科学用肥等方式,实现土地增效、产品提质、群众增收。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万亩,直接带动农业大幅增产。全县8大现代农业园区和79个脱贫奔康产业园,辐射带动全县36个乡镇、268个贫困村,引导1200余户高山群众通过“三资”入股方式参与园区产业发展,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该县全面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采取提高耕地质量、推广有机肥等方式,综合施策,化肥使用量逐年降低。小春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5%以上,全县每亩耕地减少化肥用量约3公斤,节约成本增收50元以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县79个贫困村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达80%以上,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率达70%。

让“大氧吧”变“财富吧”

“2018年开业,已收入3万元,脱贫增收有信心。”关庄镇固井村贫困户李怀红说,去年固井村打造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他申请小额信贷5万元、旅游扶贫示范村补助1万元,开办农家乐,全年接待游客2000人。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青川利用“全域山水画,天然大氧吧”生态格局,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大力实施“增氧”行动,2011年以来全面禁止林木商品性采伐,发展名优绿茶28万亩、木本油料41万亩、风景银杏19万亩,在实现增收的同时又美化了环境,国土绿化率达85%;大力实施“净氧”行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3.49万农户用上清洁沼气,户均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吨,全县年优良空气天数持续保持在98%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2万个左右,青川县城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大力实施“营氧”行动,出台“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县”决定,建成国家AAAA旅游景区4个,带动全域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建成阴平村、大沟村等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2017年通过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验收,2018年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培育单位综合评估。

  • 上一篇:其美多吉事迹在甘孜干部群众中引发热议――和“时代楷模”一起奔跑追梦
  • 下一篇:绵竹万副春联送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