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成都熊猫基地推出新春特展 带你看150年来“滚滚”都经历了些什么

时间:2019-02-07

四川新闻网成都2月4日讯(记者 刘佩佩)2月5日,成都熊猫基地“熊猫国际艺术中心”推出“回望1869――纪念大熊猫走向世界150周年”新春特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历史照片、旧熊猫邮票和熊猫纪念币,对人类认知大熊猫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深入了解大熊猫的契机,展览持续时间为1个月。据悉,根据时间线,此次展览规划了“伴你回家”、“迁地保护”、“熊猫与世界”、“回到1869”四个展厅。

展厅一:

伴你回家厅――今天,让大熊猫重返山林。

该展厅呈现的时间段是当前和未来,主要讲述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相关内容。

如果大熊猫需要以圈养形式延续下去,那么这个种群对整个物种保护的意义必须要明确:大熊猫圈养繁殖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能自我维持的圈养种群,最终目标是将圈养个体放归野外以重建或复壮野生种群。当前成都熊猫基地已经建立数量达195只的全球最大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能够自我维持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为正在有序开展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提供了保障。

展厅二:

迁地保护厅――从参与抢救大熊猫到建立世界一流珍稀濒危动物科研保护机构。

该展厅呈现的时间段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主要讲述抢救大熊猫热潮和成都熊猫基地的成立。

1974年至1976年,是大熊猫生活史中的饥饿年代。国家林业部派出的调查队,在甘肃、四川两省共发现大熊猫138具大熊猫尸体。正当人们对这次大熊猫死亡事件的真正原因还来不及进行深入分析时,1983年夏季,岷山和邛崃山系的五百多只熊猫再次面临食物短缺消息传来,全球掀起了拯救大熊猫的热潮。当时,送往成都抢救的63只大熊猫中,有6只因为原栖息地状态极差,无法回到故土。于是,迁地保护的战略思路开始形成,1987年,在拯救大熊猫的热潮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了。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成都熊猫基地已经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集大熊猫迁地保护、科研繁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野放研究、保护教育、生态旅游、熊猫文化建设工作于一体的专业机构。

展厅三:

熊猫与世界厅――20世纪初,大熊猫们开始环游世界。

该展厅呈现的时间段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大熊猫走向世界的相关情况。

大熊猫在中国的外交史上,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1957――1982年,中国曾先后赠送24只大熊猫给9个国家。大熊猫们肩负着使命,离开家乡的大山,漂洋过海,为中国敲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现在,中国通常用租借的方式与世界各国开展大熊猫国际交流合作,目前,有60余只大熊猫旅居在17个国家。其中,1994年,成都熊猫基地与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园开展了首个大熊猫国际合作繁殖计划,创造了目前大熊猫国际合作繁殖的最好成绩,建立了10胎15仔的海外最大大熊猫圈养种群。

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办之际,创始人斯科特爵士(Peter Scott)以大熊猫“姬姬”的照片为原型,设计会徽。正式确立了大熊猫旗舰物种的地位。

展厅四:

回到1869厅――发现新物种,黑白熊。

该展厅呈现的时间段是1862年至1874年,讲述了大熊猫被人类科学认知的开端。

1869年,一个法国人博物学家受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委托,到四川省宝兴县收集自然史标本,兼职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任神父,他就是――阿尔芒・戴维。

1869年的春天,戴维到深山采集植物标本,路过一个农户家讨水喝,居然发现家里有一张黑白相间的兽皮。戴维从没见过,他在日记中说:“黑白熊,据我的猎人说,它身子大,耳朵短,尾巴更短,在欧洲的标本中,我从未见过这一物种,它无疑是我所知道的最漂亮可人的物种,很可能是科学上的新物种!”

之后,戴维将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完好运送至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经过馆长米勒・爱德华兹鉴定,大熊猫被正式认定为新物种。从此,匿居山林的大熊猫进入了人类文明的视野。

据悉,本次展览还设立了“互动空间”厅,专门为打卡而准备,还能免费领取熊猫明信片。

(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上一篇:广安40名广场舞者舞动央视春晚 宕渠双竹连响展非遗神韵
  • 下一篇:省应急管理厅召开森林草原防火紧急视频调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