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83岁成都农民手写春联30多年 笔墨之间勾勒传统年味

时间:2019-02-07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晓梦 刘秋凤 李强

83岁的陈必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他对此很介怀。

在他创作的约500副对联中,他最满意这两幅:“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难胜读书香”和“霞照银楼飞雅韵,风梳碧柳荡诗情”。第一副,他寄寓人生遗憾。第二副,他书写乡村变化。

作为三星楹联学会唯一一名农民会员,这位走路已略微蹒跚的老人,走到哪写到哪,不仅写对联,还写诗歌、快板词。

每年春节,陈必远都会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群众手写春联。2月1日,成都市天府新区合江街道,在“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一周年暨迎新春文艺演出”现场,陈必远等楹联创作者和书法爱好者们正一笔一画,将祝福融入笔尖、记在春联。

手写春联30多年 笔墨之间勾勒传统年味

家住天府新区三星街道井石村6组的陈必远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自学楹联创作,热衷于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或诗词比赛。他给记者抱来一捆奖状和证书。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奖状证书都有点受潮发霉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陈必远就开始在村镇上卖手写春联。从腊月十五到腊月三十,半个月可以赚到1千多元,在那个年代,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写了十几年春联,他写的春联起码有上万副。

每年写着吉祥话,日子也真如期待一般越来越好。

经历过缺衣少吃的苦日子,在耄耋之年的陈必远眼中,手写春联更具传统年味气息,大家对春联的热情,正从侧面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大家伙越重视春节,就证明日子越红火。”

曾献礼香港回归 小小对联见证时代大变迁

事实上,陈必远所在的天府新区三星街道,历来有“中国民间(楹联)文化之乡”称号。在1986年,三星楹联学会成立,最初只有13名成员,到现在已有95名成员。

更鲜为人知的是,天府新区的楹联不仅有乡村年味,也曾是历史的见证者。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天府新区的一副对联曾作为礼物送到香港。

“功建宗邦香风劲卷九天小,德华尧禹港水横流七月平。”这副对联的旁边有一行小字: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签收惠存。

这副对联就是由天府新区三星街道一群楹联爱好者创作的,86岁的何全才便是其中之一。他还记得,这副楹联于1996年6月开始创作,历时一年,经过七八次研讨修改,对联中包含了巧妙用心,将“功德、建华、香港、九七、小平”等词都融入其中。

“能居于庙堂高处,也去得寻常百姓家,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一吧。”何全才自豪道。

  • 上一篇:过年新风尚 带上双方父母到民宿过个接地气的别样年
  • 下一篇:带着老家的土特产 老两口来成都和儿子一起过年